大家好,我是地产一品堂。
前些年,上海大虹桥成为了无数房企们的“心之所向”,甭管浙系、闽系、苏系……想要开启全国化布局的,全都扎堆涌入上海,而90%的房企总部都聚集在了大虹桥。
这些创一代老板都曾是笑傲商界的地产枭雄,从一路白手起家到创造千亿、超千亿神话。但如今,他们却要90度鞠躬公开道歉,恳求债主们多给些时间,让企业缓一口气,不免令人心疼。
2020年开始大虹桥总部陆续有房企撤离,如今多个房企总部撤离上海,民企高周转逻辑彻底崩塌,加上上海疫情,逃离上海已经成为趋势。
就在今天,虹桥总部的后起之秀,弘阳地产正式筹备搬回南京,大上海之路终结。
大上海的魔力
前辈案例
闽系作为搬迁上海的主力军,前几年高周转时代声名鹊起,前有旭辉,世茂,后有阳光城,宝龙,三盛。
总部设置在上海的优势大家可能都很清楚,不少房企谈及此,都会提到几个关键要素:
第一,人才。集团的高管,包括区域部分中高管,都能进行全面的补优,人才梯队进行了整合与更新。
第二,金融资源。在其他地区最多能见到各大银行的省分行,但到上海以后基本上都是各大金融总部。
第三,信息。到上海以后,信息获取的渠道会更加通达,企业对信息,政策面的信息会快速了解,及时应对。
地产拼规模年代,入驻上海大虹桥,代表着外来房企高光时刻。来到这,房企们仿佛可以抛开过去的包袱,换一种气质塑造属于自己的新逻辑。
它们当中不少在2018年前后把总部迁到这来。路径都相似:迁总部,扎堆赴港IPO,仿佛这一切路径都是前辈已经铺好的路,后辈们只要按照这个流程走,美好事业 前程就可以预期。
撤离大虹桥
民企溃败
2021年至今为止,全国大概16家做交换要约的房企中,上海大虹桥房企占5席。按时间先后顺序是,中南、港龙、上坤、大发和祥生。
而冥冥中的巧合,过去一年里,上坤、大发和祥生这3家都经历CFO变更。
2021年年初,上坤原CFO冯明辉离职;到了7月,大发原CFO罗俊跳槽去了港龙;再后面,祥生的CFO之位由祥生活CFO陈国农接任。
俗称说“顺境IPO、逆境CEO、绝境看CFO”。
其实CFO打份工挺不容易。以前被BOSS挖过来搞上市和刷脸融资,接下来还要各种奔波谈“展期”。
加上早期暴雷的正荣,世茂,阳光城,三盛等闽系巨头,虹桥地产圈似乎成为了房企一个亮点,大虹桥成为一个行业魔咒。
去年初,据奥山内部反馈,上海总部基本已人去楼空,大部分职能部门已经全部搬回武汉,只留部分留守人员在处理办公室善后事宜。
后来,中庚置业发布声明辟谣,“声称多年来运营稳健,各项工作正常有序推进”。但背后的事实是,中庚在进驻上海的五年期间,并未如其设想的那般实现快速扩张,反而频频爆出资金问题。因此,它有撤出上海之举并不奇怪。
未暴雷的房企尚且如此,已经出现债务违约的开发商,舍弃总部的现象则更为常见了。
三年前,蓝光首破千亿,“上海 成都”双总部成立、“A H”双资本平台共舞,完成了集团阶段性的目标。在全国化布局背景下,挖掘新的增长点并持续深耕下去,成为杨铿新阶段的目标。
然而,梦想的幻灭突如其来。为缓解流动性危机,蓝光嘉宝被甩卖,但蓝光集团仍难以避免地遭遇流动性危机。无奈之下,它只能放弃了上海总部,回归成都,向政府救助。
近期弘阳总部搬回南京,也是说明一个道理,全国扩张的时代已经过去,没有硬实力就不要全国化,保住大本营才是王道。
据地产一品塘独家消息,今年下半年陆续会后2-3家房企搬离上海,大虹桥的夜晚或许更加凄凉。
高管持续离职
组织变更
2020年之后,行业急转之下,弘阳似乎也意识到这一点,扩张步伐也很明显减少,更多的在调整战略 区域深耕领域。
2020年,弘阳全年实现销售额865亿元,权益销售额407亿元,权益占比从2017年的64%一路下滑到47%。目前,其权益土储占比依然较小,整体集团的利润持续严重下滑,增收不增利,替别人打工的逻辑非常明显。
此时估计老板也没想到,大环境的持续影响,加上早期过高的杠杆,给公司带来巨大的风险压力,想当巨头的决心应该是要放下了。
2021年弘阳官宣了一个重大的组织调整信息:
具体调整为,原10大区域缩减至7大区域,分别为南京区域、苏南区域、浙江区域、华中区域、鲁皖区域、西部区域和广东区域。
就在近期浙江区域又合并了广东区域,预计这次搬迁之后,弘阳在江苏之外的项目将会持续减少,回归江苏大本营已成定局。
高管离职
近期小编也独家报道过弘阳的几次人事调整,合并区域之后,原广东区域总杨林离职(有消息称入职合景泰富)。
原营销副总裁李亮离职,李亮,龙湖系统出身,城市营销总一直做到烟台城市总,加盟泰禾一年多之后,加盟弘阳作为分管营销副总裁。
原弘阳集团人力行政部总经理王鹏宇离职,王鹏宇,80后,原华润置地江苏区域人力资源总监出身,入职弘阳超过4年以上,已经入职南京金基。
总结:
以往,不少总部“焕新”的主体,都实现了业绩的跨越,在规模之路上不断进阶。然而,曾经的繁荣终究是时代造就的,进入黑铁时代,地产商面临流动性、经营问题,有的不得不撤总部回老巢,有的将总部大楼放上质押台,更凄惨者还将总部大厦卖掉,用以还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