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有一方人的口味。在山西,人们一说起晋南人的面食,往往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馍,甚至有人以为晋南人只爱也只会吃馍。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晋南人偏爱吃馍,但面食的花样也颇多,比如油泼面、牛肉丸子面、酸汤面、各种炒面……在河津、万荣等地,每逢年节或红白喜事,家家都会作一种精细的面食——耳朵(当地方言多读作:rituo)。
从做法和吃法上看,河津、万荣的耳朵与猫耳朵面非常接近,所以人们也就把它归于猫耳朵面类。说到猫耳朵面,有人说它是山西独有的面食,其实不然。陕西、河北、山东等地也有制作和食用猫耳朵面的传统,只是叫法和具体做法各有不同,比如陕西关中等地就称其为麻食。而在山西各地,用料和叫法也有差异或区别,比如在大同和忻州等地,多用莜面、荞面制作,常唤作:圪坨。猫耳朵的吃法由来已久,早在北魏时期,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一书就有记载:“馎饦,捋如大指许,二寸一断,著水盆中浸。宜以手向盆旁捋使极薄,皆急火逐沸熟煮。非直光白可爱,亦自滑美殊常。”
与其他地方的猫耳朵面不同,河津、万荣的耳朵面不是把面切或揪成小团放在草帽、案板或箅子上搓成薄薄的小卷(形似小猫的耳朵并因此得名),而是把和好的白面(小麦粉)先擀成略有三张纸厚度的面片,再把面片切成1厘米左右的正方形,对角对折,然后在对折的地方前后左右四边轻捏一下再反方向转成可爱的圆形。
吃法也自有特色:煮熟出锅盛入碗中后,不放各种荤素浇头,而是加带汤的肉臊子或素臊子。肉臊子多以猪、羊肉糜和干红辣椒炒成;素臊子则非常讲究,一定要把新鲜的嫩韭菜切成极细极短的芽片、将现炸的豆腐片切成丝,辅之以花椒、姜末等炒就,关键是要用当地特产的柿子醋,酸香而色淡。以素臊子浇成的耳朵面,一碗端出:雪白的耳朵面、嫩绿的韭菜、金黄的炸豆腐丝……色彩纷呈,香味扑鼻,既入眼,又可口,更爽心。
围绕耳朵面究竟是河津特色还是万荣正宗,当地人常有争执,也有其他地方的人们发出不同的声音。其实定论并不重要,和其他各类面食一样,千百年来,耳朵面养育了河东大地的百姓,养育了这方土地上诞生并且生生不息的文明。它是河东面食的骄傲,也是山西面食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