榷场贸易
澶渊之盟后,宋、辽在边界设立榷场进行物资边贸,分别在雄州(今雄县)、霸州(今霸州)、安肃军(今徐水)、广信军(今徐水西25里)等地开设四处榷场,称“河北四榷场”,就此开启了宋、辽间国家级别的边贸互市。
在这四大榷场中,雄州榷场是设置最早、时间最长的榷场。雄州不仅是宋辽之间互通有无的边贸市场,也是宋辽之间正面战争和幕后谍战的重要地点。在宋辽对峙的过程中,雄州榷场在军事、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据史料记载,“太平兴国二年,始令镇、易、雄、霸、沧州各置榷务,辇香药、犀象及茶与交易。”雄州榷场设立于太平兴国二年(977年),但从979年北宋伐辽开始,宋辽之间便战事不休,其中高粱河之战、满城之战、瓦桥关之战、岐官沟之战等均围绕雄州及其周边地区展开,因此宋辽之间的榷场贸易时断时续。澶渊之盟后,榷场恢复正常,直至1120年,宋辽关系恶化,加之其他因素,雄州榷场贸易才停止。
在宋、辽一百多年的榷场边贸中,宋朝输送到辽国的商品主要以农产品、手工制品和海外香料为主。辽国输送到宋朝的商品主要以牲畜、皮货、药材、珠玉、矿物井盐类为主。尽管各政权对榷场交易的商品种类有严格规定,例如北方的战马,南方的铜铁之类军用物资,一般都严禁交易,但榷场贸易仍是地区之间经济交流的非常重要的途径。
双边榷场的建立,带动了两国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中原文明与北方游牧民族的交流和融合,增进了汉族与女真族、契丹族等民族的文化往来,缓和了两国紧张的对抗局面。
随着双边贸易的不断扩大和持续发展,辽国受宋朝影响越来越大:经济上依赖于宋朝,文化上受汉族文化的熏陶,甚至在制度设计上也受到宋朝影响。
在此后的一百多年中,辽国再没有南下侵扰宋朝。
5 自古多出英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雄安地区出现了许多名人,其中较为著名的有容城的“容城三贤”,安新的“陈氏三进士”,雄县的孙连仲等。
“容城三贤”是指元初理学家刘因、明朝忠臣杨继盛、清初大儒孙奇逢。
刘因
刘因(1249-1293),元代著名的理学家、诗人,被称为“元初普及儒学之先驱”。刘氏世代习儒,其父刘述深通儒学,是他的启蒙老师。刘因少有大志, 一直坚持积极入世的态度。他取室名为“静修”,“静以修身”是为了“出以济世”。他效仿诸葛亮隐居隆中,时时准备出山干一番大事业。因其负有盛名,元朝皇帝曾两次征聘他,他都因故辞去。刘因致力于研讨学术,发展儒学,传业授徒。其再传弟子苏天爵、杨俊民等人继承师教,在弘扬儒学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刘因死后,弟子们将其诗文编辑成《静修先生文集》,流传于世。元仁宗延祐年间,赠翰林学士、资德大夫,追封容城郡公。
杨继盛(1516-1555),明嘉靖二十六年进士,官至兵部员外郎。性刚烈,疾恶如仇,仗义执言。因上疏力劾严嵩“五奸十大罪”,遭诬陷下狱,轰动朝野。在狱中备受拷打,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遇害,年四十。明穆宗即位后,以杨继盛为直谏诸臣之首,追赠太常少卿,谥号“忠愍”,世称“杨忠愍”。有《杨忠愍公集》传世。名联“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便是杨继盛所提。
孙奇逢
孙奇逢 (1585-1675),清初著名理学家。因晚年讲学于河南辉县夏峰村,故又称“夏峰先生”;因其自明至清十一次征召拒不出仕,又号“征君”。孙奇逢一生负经世之志,有豪杰之气,讲学大河南北,弟子数百,著述等身,在当时学界影响巨大,被后人称为“北学”,与黄宗羲、李颙合称清初“三大儒”。著有《经疏要旨》《读易大旨》《理学宗传》《夏峰先生集》等。
安新陈氏三兄弟则以科考中第而名噪一时。他们分别是陈德荣、陈德华、陈德正。三兄弟都考中进士,其中一个还是状元,轰动一时。他们三人天资聪颖,知识渊博,德才兼备,有济世为民的胸襟抱负。三人又同为诗人,分别有诗集、文集和书画作品传于后世。《清史稿》中就有陈德荣、陈德华两兄弟的传。
陈德荣(1688-1747),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进士。官累至贵州按察使、贵州布政使、安徽布政使等。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在贵州任内修建坝堰,引山泉,治水田,教当地苗民养蚕缫丝纺织,深受苗民拥戴;发展当地教育,赈济孤寡,深孚众望。道光五年(1825年),朝廷命直隶总督查明其为官事迹,纂入《循吏传》。道光六年(1826年)奉旨入祀乡贤祠。道光九年(1829年),贵州地方官吏应百姓之请,奏准入祀贵州名宦祠。著有《知稼轩文稿》《葵园诗集》《蚕桑要录》等。
陈德华(1696-1779),雍正二年(1724年)状元及第,授翰林院修撰。雍正十二年(1734年)充任副总裁官,纂修《一统志》。雍正十三年(1735年)充任浙江乡试正考官。乾隆元年(1736年)升詹事,充经筵讲官,为上书房师傅,教习诸皇子读书。乾隆四年(1739年)升任户部尚书,在其提议下,允许近山海关300里内居民可以出关种地,由地方官发给印票。后又出任兵部尚书、礼部尚书等职。其著作有《月溪文稿》《葵锦堂诗集》等。
陈德正(1701-1774),雍正八年(1730年)中进士,历任山东按察使、陕西按察使等职。职内秉公执法,平反了一些冤狱,后因一起案件未及时上报被革职。陈德正回乡后,在问津书院教授生徒,从学者众。著有《醇叔文稿》《葛城诗稿》《念堂诗话》等。
6 红色文化闪耀在抗日战争时期,雄安人民不畏生死,积极参加抗日战争,留下了许多英勇事迹。其中广为人们熟知的有雁翎队、小兵张嘎、地道战、地雷战等。
雁翎队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很快占领平津。11月,河北全境为日军占领。1938年底,特别是1941年、1942年,日军集中兵力对冀中抗日根据地进行了数次大规模的“扫荡”,发动了五次“治安强化运动”,企图达到控制、奴化当地人民的目的。
1939年秋,日军以“献铜、献铁”为名,强迫白洋淀猎户交出土枪,违者以私藏军火论罪,引起淀上猎户不满。中共组织利用此机会,号召大家武装起来,保家卫国,很快有20多人报名参军,并把他们编成一个班。这些战士都是打猎出身,熟悉猎枪性能,为防止枪膛中火药受潮,经常在信口插上雁翎,在围雁打猎时,行驶的小船多呈“人”字形,如雁群飞舞,1940年夏,这支队伍从三小队独立出来后,时任县委*侯卓夫便为其命名为“雁翎队”。
此后,白洋淀上便有了两支水上游击队——三小队和雁翎队。三小队主要在郭里口、赵北口一带开展抗日斗争,雁翎队则活动在大田庄一带。两队总人数约40人,统一领导,统一行动,当地人民统称他们为“雁翎队”。1941年10月,我军实行“精兵简政”,雁翎队和三小队被合编成一支只有15人的小部队,其余则过渡到县大队和主力部队。至此,雁翎队建制取消,改名“三小队”。但整编后的三小队成员大部分还是原来的雁翎队员,所以,人们习惯上仍称其为“雁翎队”。
1942年底,雁翎队发展到一百多人。雁翎队成立后,以小船为阵地,以大抬杆为武器,以白洋淀为战场,凭借沟壕河汊芦苇荡,驰骋水域,和日伪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不仅有力地配合了主力部队,还独立作战,端炮楼、除汉奸、拿据点……给予敌人沉重打击,被冀中军区评为“抗日先进集体”。
地道战和地雷战是雄安人民在反“蚕食”、反“扫荡”斗争中发展起来的与敌斗争的形式。
华北平原一马平川,一览无余,敌人来了,无处躲藏,于是人民发明了地道战,利用地道与敌人周旋。到1945年,地道战不断完善,不仅能攻能守,而且能够防毒、防水和防火。
地雷战是民兵在战斗实践中发明的另一种斗争方式。开始时制作较为简单,只是用瓶子、罐子装上黑色炸药,威力不大。后来质量和技术不断提高,威力也越来越大。起初,地雷只埋在公路上,敌人吃亏之后,就派工兵排雷,于是民兵逐渐改善了埋雷的方法,摆下迷魂阵,埋好地雷后,上面撒些干土,或轻轻弄上鞋印,仿佛是人走过,或故意挖掘一些新土,插上“小心地雷”的旗子,造成假象,迷惑敌人,使敌人在行动上遇到很大麻烦。不仅如此,民兵还将地雷埋在据点周围,封锁敌人。地雷战在破坏敌人铁路、攻克敌人据点上发挥了无穷的威力。在战斗实践中,人民群众将地雷战和地道战巧妙结合,取得了一次次胜利。
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雄安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参军参战。在战争中,发挥了集体智慧,逐步形成了一套适合冀中平原斗争特点的战术。
雄安人民利用地道战、地雷战、挑帘战、单打一、奔袭、伏击、掏窝等灵活机动的战斗形式,在艰苦的环境下,坚持对敌斗争,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刘玉梅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历史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