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两省之间隔着大名府
那时省界尖角不存在,并不意味着组成这个尖角的两条边不存在。这两条边北侧的那条被称为金堤河,是由东汉时期的水利专家王景治理黄河时所筑南堤南侧由于取土、明代1453年徐有贞开凿广济渠、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铜瓦厢决口后冲刷等多种因素综合到一起形成的河道。南侧的那条边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两条边最后在今天的台前县张庄村东侧汇合在一起,金堤河入黄河。
两条河形成的角以及北金堤分滞洪区
两条河中间围起来的区域往西一直到河南省濮阳县、滑县一带就组成了“北金堤分滞洪区”,它的作用是如果在河南省郑州花园口发生超过22000立方米/秒的洪峰时,就要向这个滞洪区泄洪,以减缓黄河流速、下泄水量,分散下游广大地区防洪压力。最初在这一带建设分滞洪区的时间是在1951年,当时全部在平原省境内。
平原省,蓝线相当于金堤河大位置
1958年时的北金堤滞洪区已分属两省
1952年11月,平原省撤销后,滞洪区就分属河南省和山东省,在山东省境内属于范县和寿张县,范县与河南省为邻。河南省为上游,山东省为下游。每年汛期上游的水需要下泄,但需要在下游的范县、寿张行洪,给两县造成巨大损失,所以两县也不愿意无代价的接收上游客水,承受水灾。范县还在省界筑坝拦阻,形成跨省区的水事纠纷,成为老大难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特别是在1963年8月,金堤河全流域连降暴雨,位于下游的寿张县本来已经积水严重,上游的洪水又冲开了范县的三道拦水坝,汇入寿张县河段,寿张县金堤区域形成了“湖区”,后来虽爆破开了黄河大堤,使金堤河水下泄入黄河,但灾后水事纠纷更加剧烈,范县也重修拦水坝,对原坝加高。
这里水事纠纷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 1964年2月29日决定采取朝廷区划调整的办法,解决两省之间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