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伤残军人,大刘的爷爷就是。
大刘说,他爷爷起初是川军部队的,后来参加了解放军,在战场上受伤,服从安排到了地方工作,在精兵简政的政策号召下又回到老家农村。
上世纪90年代,根据政策,国家每个月发给抚恤金。一个月10多块钱。
大刘说,每次爷爷取钱回来,都会给他买好吃的。
当时,他太小,不知道为啥国家要给爷爷发钱,后来长大了才知道,爷爷是伤残军人。
遗憾的是,因为身体不好,爷爷走得早,要是能够活到现在,一个月至少要拿好几千块……
尽管,身边不少战友受到伤病的困扰,但由于评残的要求比较严,真正能够评定为伤残等级的战友并不多。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实际上,残疾军人的群体并不大。
但是,我们都知道,上调补助的烈属、因公牺牲军人遗属、病故军人遗属,以及参战参试退伍人员和带病回乡军人还是一个比较大的群体。
他们自己或亲属都为国防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和牺牲,回到家乡,受到较好地照顾,不仅是国家对他们的一种补偿和安慰,还是对他们及亲属牺牲奉献的认可。同时,也是对广大青年的一种激励。
你为国家奉献了青春,国家保障你的后半生。
当然,军人职业的特殊性,也使得一部分健康受损的战友可能难以享受到相关的补助。
比如,因为长期高强度的训练,老李患上了腰椎间盘突出。
这个病看起来不是啥大毛病,可一犯病是真要命,躺着不行、站着不行、趴着也不行的。
而且,这病很容易反复,没有根治的办法,吃药、理疗、牵引啥的,都是治标不治本。
即便是达到一定程度,符合手术指征后,手术了也有可能会复发或并发一定的副作用。
除了腰椎间盘突出外,胃病也是很多战友的“职业病”。
有人甚至夸张地说:“一半军人都会得胃病。”
一些长期患有慢性胃病的战友,平时可能没啥感觉和不适,但一犯病就很麻烦,而且很难根治。
虽然根据相关规定,在服役期间患有慢性病的,经相关单位批准,复员时能够获得相关的医药生活补助。
但实际操作中,也只有一部分战友符合标准。
也就是说,有一部分慢性病战友因为病情不符合标准,没办法获得相关的医疗和生活补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