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猫看见铲屎官抚摸家猫,下意识凑上脑袋
2、群居动物有陪伴性需求
鲸鱼是群居海洋生物,聚在一起的鲸鱼通常会居住在一起,互相玩耍、互相模仿对方的歌声和尾声,并形成自己的家庭。行为相近的鲸鱼家庭还会形成鲸鱼宗族,并慢慢演变自己的叫声语言和文化。这些鲸鱼派系的形成最初就是靠声音划分的。一般正常鲸鱼的声音频率在16-49赫兹,也就是说大多数鲸鱼在这个声音频率内都会找到和自己相似频率的鲸鱼,并形成派系。当然也有些鲸科喜欢独居,比如露脊鲸,成年雄性抹香鲸也是独居的偏多。而Alice所属的须鲸是群居型的鲸鱼,因为须鲸有迁徙的习性,每年都会穿越世界上各大洋,迁移非常远的距离,从热带繁殖区到基地地区的进食区,不停迁进迁出。长须鲸偶尔会有组成上百头大群一起迁徙。须鲸的迁徙是成群结队的,而Alice是独自游行。
3、可以被听见的叫声却没有回应
动物的听觉覆盖频率范围要远大于发声频率范围,须鲸的听觉频率范围在7赫兹至22千赫兹之间,Alice的频率是52赫兹,是在鲸鱼的听觉频率范围内的。但是Alice周围都没有鲸鱼,说明这个频率被鲸鱼群接收但不被认可。繁衍和求偶是所有哺乳类动物的生命属性,另外鲸鱼也是通过模仿习得生存技能,当Alice看到周围的鲸鱼都是结伴而行,它自然也会通过叫声来吸引同伴。Alice不断发出52赫兹的玩耍、求偶信号,是它作为一个生命体的本能需求,倘若需求得不到满足,Alice必然会出现沮丧、失落等负面情绪,这些都是和孤独感有联系的情绪因素,这些需求和情感是哺乳类动物的生命体征,因此认为“Alice是孤独的鲸鱼”是人类一厢情愿的认识也未必就更科学。人类可以把Alice想象成孤独的样子,当然同样可以赋予它即便独自在海洋中游行也自得其乐的勇敢无畏形象。
三、鲸落于海,万物以生当2004年再也没有监测到Alice的叫声后,关注Alice的人们普遍认为Alice已经沉入海底。一只鲸鱼沉入海底的时候,会将自身尸体作为养料给哺育海底生物,在营养匮乏的海洋中形成一个小型生态圈。这个过程有个诗意的名字,“鲸落”。鲸鱼落于海底会经历四个阶段:
鲸落细节
第一阶段,移动清道夫阶段:盲鳗、睡鲨、石蟹、鼠尾等鱼类和甲壳类动物循着味道赶来分食掉鲸尸的软组织,鲸鱼尸体90%会被蚕食掉。这个阶段根据鲸鱼的个体大小,持续4—24个月。
第二阶段,机会主义者阶段:体型较大的生物酒足饭饱之后会剩下食物残渣,这些残渣以鲸尸、鲸骨为主,对于一些无脊椎动物特别是多毛类和甲壳类动物完全足够了,鲸尸还会成为无脊椎动物的栖居环境。这个阶段会持续2—4年。
第三阶段,化能自养阶段:当鲸鱼的软组织、骨骼消化完后,鲸的骨骼中还有丰富的脂类,厌氧细菌大量进入,通过分解脂类产生硫化氢,硫化氢是有毒气体,经由某些细菌转化又可以给贻贝、蠕虫和海蜗牛等生物提供营养,维持它们的繁衍生息。这个阶段大约持续50—100年。
第四阶段,礁岩阶段:当鲸体内所有的有机物都被耗尽后仅剩的骨骼会化为礁岩,成为深海生物们的聚居地,成为一些生物在深海里的“绿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