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密歇根大学的伊森·克罗斯博士的一项实验:
当一个人受到语言暴力攻击,他的情绪疼痛在大脑区域反应,和身体疼痛极为相似,神经系统能体验到几乎相同级别的疼痛。
也就是说,当父母因为孩子学习不专心、拖拉磨蹭等情况用语言打击孩子的时候,孩子情绪上遭受到的创伤,和身体受到伤害疼痛程度不相上下。
语言暴力能改变大脑结构
哈佛大学医学院马丁泰彻博士发现:
言语暴力最容易影响的大脑区域是胼胝体(主要负责两个大脑半球间传递动机、感觉和认知信息的区域),海马回(负责管理情绪的大脑区域),和前额叶(负责思考和决策的大脑区域)。
孩子的大脑尚在发育中,若他们总是生活在苛责、匮乏的环境中,他们的大脑为了适应环境会发育成“求存模式”的结构,形成懦弱自卑型人格。
所以我们能看到,很多童年贫穷、家庭不幸的人,即便成年后生活环境出现了极大的改善,但也很难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
过早承受压力,不仅不能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质,还会让孩子变得过于谨慎、胆怯等,而且,这样的改变,终身不可逆。
从心理学的暗示效应来看,父母对孩子的否定、打击、批判,会给孩子消极的暗示心理,并转化为孩子“内在的批判声音”,形成强大的“反自我”意识。
他们会习惯地自我批评和否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给自己贴上“注意力不集中”、“做事磨蹭”、“不是学习的料”等负面标签,严重打击孩子做事和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对孩子综合能力的提升是非常不利的。
03
在与孩子沟通这件事上,不说怕孩子错,说多说狠了怕孩子难过厌烦,如何把握这个度,时常会让父母陷入两难。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如何做,孩子才愿意说?找准平衡点是关键。
这里小竞也分享给爸妈一个与孩子有效沟通的注意点:正确表达,不评论、不命令!
心理学家卢森堡曾在《非暴力沟通》中讲到:如果我们表达出的是观察,有理有据地描述,提出请求,对方会更乐意倾听。
如果我们表达出的是评论,对方会把内容忽略,更以为是在批评、指责他,进而反驳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