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写《三国志》的陈寿是晋朝官员,必然要按照晋朝统治者的角度办事。西晋的建立名义上来自曹魏的禅让,所以《三国志》必然奉曹魏为正统,写曹魏皇帝用的是本纪,写吴蜀君主用的是传,魏在先是毫无疑问的。
第三,东吴在地域面积、人口数量方面都大于蜀汉,而且,夷陵之战还打败过蜀汉,所以,陈寿在写《三国志》时的排序是魏吴蜀,这一点是可信的。
北宋司马光在编修《资治通鉴》时,本来是奉曹魏为正统。可是到了南宋,北方被金朝占据。如果继续承认占据中原的曹魏为正统,那么,南宋的正统性就难以解释。所以,南宋时期理学家朱熹就奉蜀汉为正统,以此来维护南宋的正统性。南宋文人王应鳞在《三字经》中改变了这一魏吴蜀的顺序,就是受了朱熹思想的影响。
南宋之后,朱熹理学很受统治者的推崇,成为当时的官方思想。同时,这也影响到了《三国演义》的创作。与《三国志》不同的是,《三国演义》大篇幅地增加了蜀汉一方的戏份,曹魏和东吴的戏份则被相对压缩。所以,就造成了现在我们熟知的魏、蜀、吴的顺序。
南宋偏安一隅,为了宣示自己的正统性,从历史上找到依据,因此才会抬高蜀汉的地位。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南宋之后对于蜀汉的评价开始转变,南宋之后的元明清三朝也受此影响,所以我们小时候读《三国演义》的时候总是会倾向于蜀汉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