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宗祠(元吉公祠)门楼照片
▲李氏宗祠(元吉公祠)神堂照片
十、礼仕湾小学的由来:
礼仕湾小学:位于礼仕湾小新屋村内。礼仕湾中小由仁远公、文峰公捐田主办的私塾崇德书院(双溪学校),经明清、民国、解放后等各个时期演变过来,已有六百多年历史,是礼仕湾的人才摇篮。有二联赞云:
雄图踞南国;大业昭西平。
文教盛衰关国本;人才有无仰师技。
双溪学校:位于礼仕湾老屋村的义学双溪学校后角,双溪学校又叫崇德学校,解放后移到新屋现礼仕湾中小位置。元至正年间,仁远公捐学田丁田各24亩,用于族人祭祀祖先,族人子弟学习之用,后增捐至100亩,首开教育为本,耕读传家之先河。捐田助学,后来继承和发扬者有承焕公,元贞公等,为族人培养了文政公、李承纲等大批人才,名耀三湘,为族人的兴旺发达打下坚实基础,学校一直开办到解放前夕,原湖南省副省长郑茂清也启蒙于双溪学校。
十一、礼仕湾古八景:
1、东岭晚烟:作者:莊希周
位于与郑古元村至平头寨村交界一带的礼仕湾东岭上的八景之一一东岭晚烟,有诗云:
淡抹轻霏叠远空 , 纵横继续不因风 ,
细萦暮树枝枝遍 , 闲共行云处处通 。
梵院僧归清霭里 , 山家犬吠翠微中 ,
斜阳天外诗心好 , 多在花桥驿路东 。
2、宜亭樵唱二首
一
不须檀板共金卮,志在高山绝妙词,
宛转一声风静候,悠扬三叠雨余时。
幽林有鸟相酬也,空谷无人亦应之,
兴到当歌歌便得, 劳劳亭下又何知。
二 作者:承偀
日来日去去来多,人事忙忙肯放过,
惟有樵人真自在,相逢亭下且高歌。
2、江口渔歌二首
一 作者:际可
波登秋影远连天,向晚渔歌隔岸传,
疑乃一声山吐月,悠扬十里水生烟。
恍聆彭蠡斜阳外,如在江南极浦前,
闻说桃源春色好,至今水调满山川。
二 作者:承膺
远水连天净,渔翁兴欲飞;
长歌红日落,数桨翠烟霏;
野鹜过瓐渚,沙鸥傍钓矶;
曲终人已渺,但见月光辉。
4、云山晓霁 作者:前人
朝雨初过山色浓,尘氛洗尽见云峰,
放开莲界花千朵,现出瑶垣路几重。
宿鸟无求犹在树,老僧不语自鸣钟,
因知此地清如许,为爱安祥制毒龙。
5、玉屏藏雪 作者:方錞
玉屏山雪积似银,空气光芒真如许。
若使雪像银可积,凡间必多负山人。
6、寒潭印月 作者: 方济
秋到寒潭净,月华夜倍明,
高深同皎洁,上下共晶莹。
倒影千层澈,含光万顷清,
倚栏歌水调,不尽洄溯情。
7、莲花桥 作者:丁云锦
练飞十丈落红臬,五载鸠工不惮劳;
百粤地连通洞壑,九嶷山压撼波涛;
危兰倒影看排雁,叠石横空独架熬;
永庆安㳕澄彻底,常留明察鉴秋毫。
8、古寺传钟 作者:前人
云影招提树色齐,钟声早晚渡前溪;
随烟定入喧林鸟,待漏惊回报晓鸡。
客子不堪愁里听,痴人谁在梦中迷;
此时应有高吟者,逸兴遄飞句欲题。
十二、礼仕湾古今人文历史简述:
1、仁远公
仁远公,字寿康,是希斋公曾孙。从小聪敏过人,五岁能读孝经,洪武三年,公十六岁举为县儒士。养有八子一女,亲自训授课。晚年捐学田、丁田各24亩用于族人学习,祭祀祖先的膏资,创立私学崇德书院,每年学员数十人,亲自授课,开启人文重教先风;为李姓在礼仕湾的人文啟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自仁远公捐田办学重教,造福后世之风延续数百年,造就了李姓人丁兴旺,人才辈出的奇观。
2、铭庆公
铭庆公,学名李瑛,居礼仕湾老屋村,是仁远公第七子。明正统戊午年湖广乡试,考取第十名举人。文章意气卓尔不凡,在浙江做官时,声名显赫,却又不为五斗米而折腰。晚年教授于仁远公创办的自家私塾崇德书院,侄儿长青公"李荣",明正统历官至司马,侄孙文政(均平)公累官至江西南康知府,皆得之铭庆公衣钵,铭庆公是李氏教育界承上后下,继往开来的杰出代表。
3、文政公
仁远一宅庆一绍祠一文政公,号均平,是左家村李氏开基祖公。明弘治年间,公出仕累官至江西南康知府授中宪大夫。后荣归故里时,外婆家左氏衰落,遂把左家的房屋田产转承文政公,文政公感念外婆恩情,终不改左家村名,沿用至今。文政公居左家五百多年间人口已繁衍至二千多人大村,全村皆为李姓。
4、李大年
李大年:小新屋村善庆公后裔,字松亭,清附贡生。生平朴讷,敦气谊推,解元所吝,一生助人为乐,善行传千里,与人交往必至理相勉。平生助乡邻、桥亭、驿路捐资,不胜枚举。乾隆五十五年,公已暮年,建莲花桥,工价钜万,独倾资董其成,为宁邑县北通衢胜境,乾隆皇帝下旨盛赞,纪晓岚撰文《北莲花桥记》称赞。捐资修建石梯岭驿路、驿路上的接官亭、恩晖亭、西坝五里沟等等,难以列举,平生行善,口碑载道,受人敬仰,还著有《祥云集》。
5、李承纲
李承纲:小新屋村善庆公后裔,字立斋,清岁贡生。善诗文,著有《白云诗话》、《立斋诗抄》、《桃符缀语》、《巽仁草》,名震诗坛。承纲公还精通医术,常为人治病,医名远扬,被清朝皇家聘为御医,赐金爪、铖斧、肃静、迴避等仪具。后归隐回乡,仍以行医为业,为百姓解除疾苦,深受民众爱戴,并编綦《医话》传世,可为当世李时珍的美誉。
6、李承焕
李承焕:老屋村宅庆公后裔,号文峰,少年丧父,勤奋苦学,清附贡生。善作俗诗,治家格言,倡立乡约,严肃村风,村风淳朴;善经理农业,勤奋经营家业,田产丰富,家业宏大,当时首富,有名乡贤;立德积善,咸丰年重修寿康公祠、建善庆公祠各捐白银六百两,家谱、祠碑石均有铭记,受族人景仰;秉承发扬仁远公捐田助学之风,捐田一百亩,与子有芬公创立义学崇德书院;承焕公捐田助学的英名传至清道光皇帝耳中,在承焕(文峰)公七十大寿时,钦命翰林院湖南提督张荣御赐"杖国耆英"和"于友隆谊"两块楠木匾,嘉其英德。
7、李有环
李有环:礼仕湾坝子头村德庆公后裔,名韫珩,字抱冰。1877年出生于贫困家庭,十岁丧父,勤奋苦读,1904年考入湖北讲武堂,毕业保送保定陆军学校学习。1918年,举护法旗帜拥护孙中山,任警备军第八混成旅旅长,镇守石门;1920年,任长沙警备司令。1924年率部入粤,任湘军第8团团长;1926年,任湘军团才参加北伐,后升任国民军十二军38师师长,英勇善战,1932年升国民军陆军十六军军长,指挥得力,屡立战功,曾受国民党统帅将介石嘉奖;1935年4月被授予中将军衔。抗日战争时,力主抗日,不满蒋反共,蒋介石令其守马当要塞,与日军浴血奋战,终因兵力单薄,势单力孤,致马当失守,战败后遭蒋介石冷遇,退役回零陵终老。抱冰将军是名震湘南的国军将领,也是礼仕湾最杰出的军界代表。民国二十二年抱冰军长及云杰军长、子杰军需倡修民国《李千护公通谱》,为家族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虽然后期有几次续修通谱,但至今民国通谱仍然是我族一个重要的家族史参考文献。
▲抱冰军长及云杰军长、子杰军需在祖籍吉水谷村合影
8、李毓九
李毓九:双井圩长岭上下河洞村人,善庆公后裔,生于1900年,10岁随父东渡日本就学,后考取官费留德柏林大学,1924年加入国民党,1928年任教于暨南大学、安徽大学;1931年任国民党中央监察秘书,1932年任鄂、豫、皖三省司令部党政委员会秘书,后任侍从室秘书;抗战爆发后,弃职回宁远县任县长,善于管理,县财政、教育、建设、征兵等政务管理,颇有政绩;主修《宁远县志》;1945年后历任长沙市市长、湖南省政府委员、省建设厅厅长;1949年初随蒋介石入台湾,1969年病逝于台北。
9、李邦依
李邦依:礼仕湾小新屋村人,善庆公后裔,生于1918年,1938年毕业于湖南省第一师范后,历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干事、秘书等职,1949年随国民党军去台湾后历任国民党中组部总干事、秘书长等职,直至1989年退休。号召礼仕湾台属后裔捐款赞助礼仕湾小学建设及李氏宗祠重建作出了很大贡献。
10、李若海
李若海:礼仕湾花桥村人,字维新,又名道洋,生于1908年,1924年入湘军,1925年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步兵连。参加北伐时, 历任国民军一军一师二团机枪连连长、一军一师三团三营营长;抗战和解放战争时,历任国民党西北军干训班上校队长、甘肃省保安团上校团长、中央战时干训班上校大队长、二十一军军官总队少将大队长、国防部少将部员、青年禁卫军军长,1950年去台湾任国防部少将参议,1955年病逝。
11、李可才
李可才:礼仕湾老屋村人,满庆公后裔,民国中央第二军官学校毕业,曾任国民党军第53师159旅旅长,1949年8月,任国民党湖南省保安二师少将师长率军在宁远起义,投诚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后任零陵行署军事参议,1951年零陵反革命纵火案受牵连,被人民政府镇压,1986年,中共以起义将领予以平反,恢复名誉。
12、李慎独
李慎独:字子杰,礼仕湾人,任国军陆军四十五师上校军需处长及长沙靳江河厘金局长。曾在民国二十二年与抱冰军长同行去吉水谷村对接千护公家族上系,并一同留影。
13、李兴洪
李兴洪:礼仕湾彭家村人,善庆公(字元吉)长子绍祯公后裔,出生于1925年,1949年参加革命,在县委勤务班,1950年入团,1951年入党,先后参加过县土改工作及任冷水滩航运大队长、道县航运大队长至改革开放后,先后在宁远县公安局、二轻工业局等任职,1986年在二轻工业局副局长退休回礼仕湾彭家。退休在礼仕湾期间,发扬退休老干部的余热精神,积极为村里的管理工作献计献策,促进当时农村的建设及发展;为了发挥离退休老干部、农村老年人的余热及人脉资源为农村做出积极的贡献,他最先在彭家村组建彭家村老年人协会任会长,经过宁远县老年人协会批准,先后为彭家村的村容村貌及节烈祠的修缮做了重大的贡献。成立彭家老年协会初见成效后,建议礼仕湾各村组建老年人协会,成立礼仕湾四村(老屋、彭家、小新屋、林里坊)老年人总协会,经镇政府及县老年科协批准于1998年元月成立,李兴洪任总会长。随即在李兴洪的带领和倡导下拆“欣欣会堂”,重建李氏宗祠(元吉公祠),从计划到拆建历时一年多,几百个日日夜夜,数百场会议;从村里到县城,从县城到省城,来回奔波,差旅费用自己垫付支出,公正无私精神受到了旅台宗亲们的认可,旅台宗亲邦依先生在筹款期间单线与李兴洪通信数十封沟通筹款及宗祠筹建等事宜,为此邦依先生亲手题匾“任重道远”赠送给李兴洪总会长,以鼓励其为宗族、为家乡多做好事。李兴洪总会长对家乡、对族人无私奉献精神得到了礼仕湾全村人及千护公村落宗亲们的认可和点赞,其精神将影响几代人。
▲邦依先生亲手题匾“任重道远”赠送给李兴洪总会长
16、礼仕湾历代及现代士官录(简述):
根据族谱及通谱记载,礼仕湾(希斋公后裔村落之统称)先辈们多以善行处事、待人,以勤俭、兴学成家立业,或为官为业者诸多。根据不完全统计,依民国二十四年《李千护公通谱》所载:礼仕湾古代及近代士官录官员共计:109位,其中正四品以上官员4人,八品以上官员二十余人,上将1人、少将3人、大校2人、上校13人、中校11人、少校15人、其他军衔及官职约39人;民国二十四年谱载士官录学士名单共计:282位;2001年李千护公通谱记载现代士官录官员共计:165位,其中县处级以上官员约36人、副局级以上官员约51人、正科级以上官员约31人;2001年李千护公通谱记载现代士官录学士名单共计:213位。
当然,这部分只是依据族谱统计之数据,难免有所遗漏,至今逾十七八年,我礼仕湾众贤达人士已远远超过此数字,目前礼仕湾企业家众多,不乏有亿万富豪数人,千万富豪等等。为官者心系国家、心系根源家族,为商者心系村里环境、教学环境等;为此,在礼仕湾各个村落都有公益协会组织,例如:老年人协会、教育基金会、敬老协会等等,体现了自希斋公后先辈所传承的善行、德行、以及耕读传家方能久远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