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今天是一代才女林徽因逝世67年的纪念日。
这个携芬芳而来,随落英而去的女子,短暂来到人间走了一遭,却给后人留下无尽遐想。
我们无缘途经她的绽放,却永远嗅闻着她的余香。
一直到今天,人们还在喋喋不休地谈论着她的绯闻。
她一生中最重要的三个男人,一个给了她爱,一个给了她家,最后一个,却让她成为了她。
究竟哪个男人最爱她?
这个被争论了几十年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出答案。
看到这里,相信大家都开始将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这三个名字对号入座了。
别急,我们今天要提到一个从未在她的绯闻中出现的名字。
他亲手种下了一朵最美丽的花,却没来得及看到她盛放,但他的爱却化为春泥,永远滋养着她。
想要知道他究竟是谁,我们必须将故事从头讲过。
1
第一个男人,给了她爱
轻轻地你走了,正如你轻轻地来。
你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林徽因与徐志摩的初遇,是在金秋十月。
1920年,16岁的林徽因跟随父亲林长民赴英讲学,在伦敦学院的漫天落叶之下,她结识了多情才子徐志摩。
那时的徐志摩也不过24岁,风华正茂,才华横溢。
他的才华不仅使得林长民与他结为忘年之交,更吸引了青春懵懂的林徽因。
初到英国的林徽因没有什么朋友,父亲忙得整日不着家,大部分时间她都只能留在家里看书。
徐志摩的到来,为她枯燥的生活增添了不少色彩。
他们一起外出游玩,一起讨论书中那些充满柔情的诗句,一起憧憬着浪漫的生活。
在日复一日的相处中,徐志摩深深爱上了这个充满着生命力的文学少女。
有道是:少女情怀总是诗,林徽因对于徐志摩的感情,也在不经意间悄悄改变。
但不同于徐志摩的狂热,她的爱是克制而纠结的。
她早从父亲口中得知,徐志摩早已娶妻生子,她的良知与尊严,不允许她破坏别人的家庭。
她永远都记得,父亲娶了二姨太进门后,母亲日渐丢失的笑容,她怎么忍心,去伤害一个无辜的女人呢?
徐志摩看出了林徽因的顾虑,被爱情冲昏头脑的他便暗中与张幼仪协商离婚。
甚至在恩师梁启超怒斥他始乱终弃时,他说出了那句被后世奉为经典·的爱情箴言:
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多么深情的告白,但林徽因却没有因此沦陷,而是用一封分手信,结束了二人的关系:
“上次您和幼仪去德国,我、爸爸、在送别你们的时候,火车启动的那一瞬间,您和幼仪把头伸出窗外,在您的面孔旁边,她张着一双哀怨、绝望、祈求和嫉意的眼睛定定地望着我。我颤抖了。那目光直透我心灵的底蕴,那里藏着我的知晓的秘密,她全看见了。我降下了帆,拒绝大海的诱惑,逃避那浪涛的拍打。”
很难想象,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在面对爱情抉择时,会如此清醒而坚定。
这不仅是因为她不愿插足别人的婚姻,更是因为她明白:建立在他人痛苦之上的感情,是不会幸福的。
次年秋天,林徽因便随父亲归国,在急促的汽笛声中,她未曾结果就已经夭折的初恋,也随大海一同远去了。
2
第二个男人,给了她家
林徽因与丈夫梁思成的结合,若要用一个词来形容,那便是命中注定。
1919年,也就是林徽因随父亲赴英的前一年,18岁的梁思成便到过林徽因家中拜访。
说是拜访,实则是父亲梁启超看中了这个准儿媳,想要撮合两个年轻人。
原本,受过新潮教育的梁思成是不愿意接受这种“相亲”的,但当他第一眼见到林徽因的时候,便开始庆幸自己听了父亲的话。
那天的林徽因,梳着两条小辫子,一双眼睛明亮而灵动,五官精致,气质出尘,活脱脱像诗中走出来的女子。
也许她并没有倾国倾城的美貌,却如同春天枝头的第一朵桃花一般,开在了梁思成心里。
只可惜命运对他们开了一个玩笑,那天之后没多久,林徽因便去了英国,还未萌芽的爱恋,被按下了暂停键。
直到一年之后,经历了情伤的林徽因再次出现在他面前。
他并不在乎她曾短暂地爱过别人,如果那颗心曾被别人伤害,他不介意为她疗伤。
梁思成与徐志摩不同,他不会写诗,不会说肉麻的情话,似乎与林徽因理想中的伴侣相去甚远。
但他总是温柔的,沉默地陪伴着她,为她遮风挡雨。
如果说,徐志摩的爱犹如熊熊燃烧的大火,激烈而短暂;那么梁思成的爱就是涓涓细流,无声而持久。
梁思成因车祸住院时,林徽因也每天都陪伴在他左右。
他们一起出国留学,谈论着理想与未来。
1928年3月,他们在加拿大举行婚礼,将彼此的命运牢牢绑在一起。
新婚之夜,梁思成曾问林徽因:
“为什么是我?”
其实他心里很清楚,即使在两人订婚之后,徐志摩也并没有放弃对于林徽因的追求,并且已经离婚。
为什么她还是选择了自己呢?
林徽因没有直接回答,她只是说:
“答案很长,我得用一生去回答,你准备好听了吗?”
而林徽因也确实做到了。
婚后他们回到了北平,又遇“七七事变”,北平沦陷后便辗转数地,一路颠沛。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岁月里,二人依旧紧紧握着彼此的手。
他们在战乱中各方奔走,保护文物;梁思成凌晨起来撰写《中国建筑史》,林徽因则帮他修改。
除此之外,林徽因还要照顾年幼的孩子,操持家务。
而关于后世流传的一些,关于林徽因从来不做家务,与金岳霖暗生情愫的流言,都是出于梁思成的第二任妻子林洙之口。
孰真孰假,相信大家心中自有定论。
新中国成立后,林徽因夫妇还共同受邀,参与国徽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
那个时候,林徽因的肺病已经很严重了。
梁思成化身贴心的“小护士”,事无巨细地照顾着妻子,直到她离世。
他在《图像中国建筑史》的前言中曾写道:
“我要感谢我的妻子、同事和旧日的同窗林徽因。二十多年来,她在我们共同的事业中不懈地贡献着力量。······没有她的合作与灵感的启发,无论是本书的撰写,还是我对中国建筑的任何一项研究工作,都是不可能成功的。”
几十年相濡以沫的陪伴,他们早已超越了爱情,是真正的灵魂伴侣。
3
第三个男人,让她成为自己
看到这里,也许有人会问,那个最爱林徽因的男人到底是谁?
在揭晓答案之前,诗词君想问大家一个问题:
如此冰雪聪明、坚韧勇敢、让许多男人都如痴如狂的林徽因,到底是如何长成的?
这一切都是一个男人的功劳——林长民。
这个名字听起来也许有些陌生,人们提起他,通常只会说那是林徽因的父亲。
但如果你了解他,便会知道,那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真英雄。
他虽毕业于日本,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抗日派,曾担任过大学校长、国务院参事、司法总长,一生为民请命。
爱国,是他给女儿林徽因上的第一课。
林长民与林徽因的母亲何雪媛是包办婚姻,何雪媛是小作坊主的女儿,虽然家境富裕,却性格古怪,文化程度不高。
林长民对这个妻子并无多少感情,但还是没有起再娶之心。
直到何雪媛在一次争吵中,失手将林徽因的小弟弟摔死,林长民才又娶了一个女人进门,为林家开枝散叶。
即便如此,他对女儿林徽因却异常疼爱。
为了防止她与后妈相处不好,受到冷落,公务繁忙的他还是时常给女儿写信,事无巨细地关心她的生活。
两人以朋友的身份交流相处,不仅让林徽因感受到了深深的父爱,也锻炼了她的思维写作能力。
在“女子无才便是德”还占据主流观念时,林长民就开始鼓励女儿读书。
除了国学经典以外,诗词歌赋、小说散文等各种各样的书籍,只要林徽因喜欢读,他都不会加以干涉。
他为女儿打造了一个只属于文学的伊甸园,让她在里面肆意生长。
当林徽因渐渐长大时,他已经敏锐地察觉到了女儿的文学天赋与远大抱负。
从那时起,他开始将家中诸事交由林徽因去打理,培养她独当一面的能力,还让她帮自己处理一些公文,整理书籍与信件。
当他需要在家中会客时,还常常让林徽因以女主人的身份待客。
少女林徽因听着父亲与不同的人谈天论地,开始对外面的世界满怀憧憬。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林长民深谙其道,所以在那个女子连家门都难以踏出的年代,将女儿带出了国门。
他到英国讲学,便将女儿也带去英国读书,让她在自由的空气中感受世界的多样性。
在课余时间,他常常带着女儿游览的名胜古迹与自然风光,林徽因的建筑梦,便是在此刻萌芽的。
他爱女儿,却不是一味宠溺,将她当做笼中的金丝雀。
他要让她称为翱翔的鹰,面对风雨而无畏。
他看出女儿的潜力,想要栽培她,却不是只做一位严父。
他给她深沉的父爱,也给她最大的安全感。
正是这样的教育方式,使得原本原生家庭残缺的林徽因,长成一个独立清醒,无畏无惧的人。
因为父亲给了她足够的爱与底气,她才能不在年少狂热的爱恋中迷失自己,及时抽身。
她知道爱情只是生命中的一部分,还有更伟大的事等着她去做。
也正是如此,梁启超才会如此中意林徽因,促成她与儿子的姻缘。
1920年,林长民离世之后,他还专门给梁思成写信,让他好好安慰林徽因。
失去父亲之后的林徽因,才真正长大了。
她带着父亲深沉的爱与期许,独立行走在人世间。
但她明白,父亲其实从未远离她。
每当她在风雨中无畏飞翔的时候,父亲就是远处那座巍峨的大山,是她永远的地标。
所以她从不曾迷失自己。
林徽因是很多人羡慕的对象。
她这一生,获得许多美名,也获得许多人的爱。
她被爱,是因为她值得被爱。
而那些真真假假的流言与诋毁,就让它们随风去吧。
因为这一生,她爱的人,都懂她;不爱的人,又何须多言?
最后,诗词君想与各位分享一首林徽因的诗,这首诗用来注解她的一生,再好不过: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
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
星子在无意中闪,
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
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
你是天真,庄严,
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
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
柔嫩喜悦,
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
是燕在梁间呢喃,
——你是爱,是暖,是希望,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