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恐逢故里莺花笑,且向长安度一春。”,未入仕前,常建踌躇满志,即便是考场失意,犹自斗志昂扬,积极备战,以期他日登科。
寒窗苦读,进士及第后,宦海沉浮,仕途坎坷,历尽几番磨难和波折后,人间清醒的常建豁然开朗,决心弃官归隐山林。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取道回乡时,常建夜宿王昌龄出仕前的隐所,想起这位与自己同科及第好友的人生际遇,不由得萌生了招其归隐之心,遂写下了这首情感真挚的《宿王昌龄隐居》,读来令人心动。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唐 常建《宿王昌龄隐居》
简译:
清清的溪水流向深不可测的石门山谷,您离开后,这个昔日隐居的地方终日只有孤云相伴。
我借宿茅亭,夜晚,看见松林梢头透出微微的月光,这清幽的月光也好像专为您而来的。
山夜恬静,窗外的花影似乎已经安然入梦,满院的草药依然生长得很好,只是人迹罕至,院中的小径已经遍布青苔。
我也想要向您这般,辞去世俗的劳累,从此归隐山林,和西山的鸾鹤相伴为群去了。
赏析:
常建这首山水隐逸诗,一经问世就广为传诵,和那首脍炙人口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一样,都是他极负盛名的代表作品。
诗题“宿王昌龄隐居”交代出人物、时间、地点和事件,既是诗人夜晚借宿在王昌龄出仕前的隐居之所。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首联写王昌龄隐居所在,清溪水流入石门山的深处,见不到尽头,远远望去,只能看见一片白云,这就是他当年的隐居之所。
“深不测”不是溪水的深度,而是指清溪水流之长,谓石门山之清幽深远。
“唯孤云”意昔日隐居的人不在山中,只有天际的白云孤独地飘来飘去。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昔日齐高帝萧道成邀隐士陶弘景出仕,其以此种方式委婉地谢绝了相邀之意。
自此,白云也成了隐士的标志,高洁,悠闲,飘逸,自在,这也是诗人对王昌龄人品的赞誉。
颔联写山中月色,“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诗人夜宿茅亭,看到月亮从松树梢头升起,月色皎皎,光照入室。
“明月不知君已去,夜深还照读书窗。”,明月不知道隐居的人早已离开,夜深之时,多情的它兀自把泠泠清辉洒入诗人读书的小窗内。
这山中的月亮自是为王昌龄而来,“君”指王昌龄,诗人通过描写月色皎洁明亮,来赞美王昌龄清高的品格。
颈联描写隐所夜景,“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夜深了,窗外一片安静,那团团的花影也像入眠了一般。
院子里,王昌龄昔日莳养的各种草药,依然长势良好,只是由于长久没有人来往,路边已长满了青苔。
颌联和颈联写景抒情,通过对王昌龄隐所清幽雅致的环境描写,赞誉其高洁人品的同时,也表达了对其不能继续隐居于此的惋惜之情。
尾联写诗人归隐的决心,同时还以委婉的语气招友归来同隐,“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鸾鹤群”是化用江淹《登庐山香炉峰》“此山具鸾群,往来尽仙灵”之句。
鸾鹤和仙灵都是飘然世外之物,诗人写自己和它们结群相伴,就寓意远离俗世终身归隐,“亦”是也要和王昌龄归隐一样,彼时王昌龄早已出山,仕宦在外,诗人之所以如此说,就是邀其归隐,只不过语气比较委婉而已。
首联写隐所位置,颌联和颈联写隐所环境和心中所感,尾联写归隐之志,整首诗形象明朗,诗旨含蓄,意向显豁,赞其地,招其隐,语已尽,情未了,令人回味。
写在后面: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常建和王昌龄同科及第,二人自此结为心意相通的至交好友。
但是,出仕后,他们的经历和归宿却大不相同,“明时未得用,白首徒攻文”,这是岑参对王昌龄仕途坎坷人生不幸的同情。
30岁进士及第,34岁登博学宏词科,虽两次登科及第,可王昌龄不但没有得到重用,还屡遭贬谪,最后他乡遇害,死于非命。
常建亦是仕途失意,长期过着往来山水名胜的漫游生活,满腹经纶的他平生仅得一盱眙尉的卑微官职。
和王昌龄的执着不同,常建懂得及早抽身,他隐居山水,虽沉沦失意,却在诗歌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常建诗意境清迥,语言洗练自然,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殷璠在其编撰的盛唐诗选《河岳英灵集》中将其诗列于首位。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如果,彼时王昌龄听懂了常建的心声,及早归来,其人生会不会是另一个版本呢?
可惜,这世上没有如果,只有结果,岁月悠悠,今天的我们只能从常建的诗中,去寻觅那一段时光里的过往……
常建画像
注:本文系刘玲子candy原创,谢绝搬运和抄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联系立即删除,谢谢您的关注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