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民族英雄林则徐写下的名句。在很多场合被广泛引用,激励一代有一代的有担当的中国人。那么,此名句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写下的呢?
1839年7月28日,道光皇帝看到林则徐关于虎门硝烟的报告,提笔写下:“可称大快人心事!”不久,林则徐55岁生日,道光皇帝又送林则徐“福”、“寿”二字的大楷横匾,一时风光无二。
1840年9月29日,道光皇帝性情大变,下圣旨革了林则徐的职。1841年5月1日,道光又降圣旨:把林则徐降为四品卿衔,同年6月28日,道光皇帝下旨,革去林则徐“四品卿衔”, “从重发往新疆伊犁,效力赎罪。”
从天上到地下,在一夜之间。一个民族英雄,抗英斗士,却遭受投降派的诋毁诬陷,走向了流放之路。1841年7月14日清晨,在忧国忧民的悲愤中,林则徐在西安和亲爱的妻子依依惜别。他的悲是对国家命运的担忧,绝不是因个人的命运;他的愤是对投降派的愤恨,绝不是个人的私怨。
于是,历史定格在那一刻,在满腔悲愤中,眼里满含泪水,挥手向妻子告别,仰天长啸:”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