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工作频繁对自己有什么影响,经常换工作的人说明什么问题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1-03 21:50:45

前段时间,山东滨州职业学院一名学生*害同宿舍同学事件,引发关注。

据警方通报,起因是因为琐事发生矛盾。

这实在令人震惊。

同一个宿舍的大学同学,本应亲如兄弟,却因一些琐事引发致人死亡的残烈暴力行为,让人惋惜的同时也令人困惑:这到底是为什么?

有人说是情绪问题,有人说是心理问题。但我觉得这更是沟通问题。

前不久读了美国马歇尔·卢森堡博士(以下简称卢森堡)所著《非暴力沟通》,我想如果当事人双方都能采取书中介绍的沟通方式,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类似暴力事件的发生。

1

据“平安滨城”微信公众号消息,滨州市公安局滨城分局通报,9月22日,滨州职业学院一名学生吕某某用裁纸刀将同宿舍的李某某颈部割伤,致其失血过多抢救无效死亡。

换工作频繁对自己有什么影响,经常换工作的人说明什么问题(1)

近年来,因琐事导致的暴力事件时有发生,很多都发生在熟人甚至亲人之间。

2021年9月,陕西神木一对年轻夫妻因为琐事争吵,妻子竟拿刀将丈夫捅死。

2020年3月,安徽阜阳吴某因琐事与妻弟、妹婿产生冲突,怀恨在心,迁怒于岳父母及其家人,多次夜间携刀前往被害人住处,企图作案未果,在3月31日凌晨持刀先后将其岳父母及其孙子、孙女当场*害,其中三人为未成年人,最小的被害人年仅3岁。

2019年12月,福建闽清一对50多岁的亲兄弟,因琐事争吵,弟弟居然挥刀将哥哥*害。同样在2019年12月,山东济阳一对夫妻因琐事争吵,丈夫用尿布勒住妻子脖子使其窒息死亡。

大学校园内,也不乏因琐事导致的暴力事件。

2016年3月,四川师范大学舞蹈学院大一新生滕某因琐事与同宿舍的芦某某产生矛盾,在宿舍学习室内将其连砍50多刀后身亡。

2013年3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林森浩因琐事与同宿舍的黄洋产生矛盾,在饮水机中投毒将其毒死。

*死大学舍友事件,让人不由得想起多年前震惊全国的"马加爵事件",2004年2月,云南大学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2000级学生马加爵因琐事与同学积怨,经周密策划和准备,先后将4名同学残忍*害。

夫妻,兄弟,同学,舍友,本都是值得珍惜的,应该相亲相爱的亲密亲近之人,却因为一些琐屑小事争吵以致于发生致人死亡的暴力事件,实在令人痛心不已!

2

这到底是为什么?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

有人认为是情绪问题,不善于控制情绪,冲动是魔鬼,那些争吵之中挥刀*人有些确实是一时愤怒失去理智。

也有人说是心理问题,四川师范大学*人案中的滕某事后被鉴定为患有抑郁症,其他人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问题,复旦大学投毒案中的林森浩和马加爵从小学习成绩优异,但因为家境等原因极度自卑敏感,受不了他人的讥讽等。

我认为这些都有道理,但更直接的原因是沟通问题。

卢森堡早年师从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师卡尔·罗杰斯,后来他认识到语言及表达方式对人的巨大影响,,在此基础上他发现和发展出非暴力沟通方式的原则和方法。

《非暴力沟通》一书的序言由圣雄甘地的孙子阿伦·甘地撰写,在序言中他谈到年少时曾与祖父共处过一段时光,让他每天在墙上画暴力之树,把涉及武力的行为归到暴力之树的“身体暴力”,如果主要造成精神伤害的就归为“隐蔽的暴力”。

几个月后一面墙上画满了“隐蔽暴力”,与”身体暴力“相比,它们的危害性不那么明显,但甘地认为其实它们更有害,因为归根结底,

“是‘隐蔽的暴力’激怒了受害者,使他作出暴力的反抗——不管是以个人的名义,还是以团体成员的名义。”

换工作频繁对自己有什么影响,经常换工作的人说明什么问题(2)

”隐蔽的暴力”主要的就是语言暴力。

马加爵事件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他和邵瑞杰等几名同学一起打牌,邵瑞杰怀疑他作弊,两人发生争执,邵瑞杰说:"没想到连打牌你都玩假,你为人太差了,难怪龚博过生日都不请你……"这句话深深地刺了他,邵瑞杰和他同窗同宿舍四年,被他视为最好的朋友,好友不只怀疑他打牌作弊,还说他为人太差,就是这句话,让他动了*人的念头。

因琐事争吵继而引发打斗甚至*人行为,大多因为不良沟通方式引发,源于语言暴力。

之所以称为隐蔽的暴力,是因为它不太为人所知,不为人所注意(我觉得这也是它其实更有害的一个原因)

也许我们认为语言怎么也和暴力扯不上边,但事实上我们的语言和沟通方式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并可能引发身体暴力。

卢森堡在书中指出了四种常见的容易引起负面影响的语言表达方式,他称为“异化的沟通方式”,分别是:道德评判、进行比较、回避责任、强人所难。

如邵瑞杰说马加爵为人太差就是进行了道德评判,林森浩与黄洋之间产生矛盾则与进行比较有关。至于回避责任,我们常常觉得自己的言行都是没办法 ,而把责任推给别人,其实任何时候我们对自己的思想和言行都是都是有选择权的,也就都是有责任的。

这些都是我们在沟通中应该注意避免的误区。

那么,如何才能避免呢?

3

针对这些异化的沟通方式,卢森堡发现并提出了一种沟通方式,根据它来谈话和聆听,能使我们情意相通,乐于互助。

他借用甘地用过的“非暴力”一词,称之为“非暴力沟通”。

它不仅帮助人们生活更加和谐美好,还在世界各地解决了许多冲突和争端,适用于亲密关系、家庭、学校、医院、组织机构、这外交和商业谈判等各个层面的交流和各种环境,以及任何性质的争论和冲突。有人用非暴力沟通增进了感情,有人用它改进了工作,甚至还有人把非暴力沟通运用在了解决种族宗教冲突等政治问题中,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非暴力沟通主要由四个要素或者说四个步骤组成。

一是观察,客观地表达你所看到的。如一个妈妈对青春期的儿子说,我看到电视机旁边有你几只脏袜子,这就是客观地陈述观察到的事实,如果这位妈妈说我看到你又把袜子扔到电视机旁边,或者说你经常把袜子扔到电视机旁边,这就带了情绪也带了评判的意味,不符合观察的要求。

二是感受,体会和表达你的感受。上面那位妈妈接着说我觉得不太高兴,就是表达自己的感受。但是如果她说你这样太不讲卫生、太懒散了,让我太失望了等等,就不是表达自己的感受,而是在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是需要,体会和表达你的需要。这一步很重要,就是问自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这反映了自己的什么需要?上面那位妈妈说“因为我看重整洁。”就是在表达自己的需要,如果她说这都是因为你太差劲,让我失望等,则是在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且把责任归结为对方。

四是请求,明确提出具体的请求。比如那位妈妈说:“你是否愿意将袜子拿到房间或放进洗衣机?”就对儿子明确提出了具体的请求。这里要注意区分请求与命令的区别,不只是语气上的,如果请求没有得到满足时,你批评和指责对方,那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对方的内疚来达到目的,也是命令,当我们处于强势的一方(如父母、老师、管理者)尤其容易把二者混淆。

这四个要素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诚实地表达自己,还可以帮助我们关切地倾听他人,它们是非暴力沟通的两个方面。

简单地说,非暴力沟通就是如下互动:

“我此刻的观察、感受和需要是什么;为了改善生活,我的请求是什么;你此刻的观察、感受和需要是什么;为了改善生活,你的请求是什么…

换工作频繁对自己有什么影响,经常换工作的人说明什么问题(3)

宿舍前父子画像,Father and son portrait in front of

它的核心是关注双方的需要。

当你按照“观察 ,观察、需要、请求”去表达和倾听时,你会发现我们感受的根本来源是我们的需要,而不是他人的言行——这已被认知心理学所证实:影响我们情绪的并非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事情的看法。

而认为自己的痛苦是他人造成的,认为他人应该受到谴责或惩罚,正是引发暴力的思想根源。马加爵是如此,《非暴力沟通》书中那位年轻犯人也是如此,他说如果早听到卢森堡的这番话,就不会在两年前*死他最好的朋友了。

异化的沟通方式在他们内心播下了暴力的种子,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非暴力沟通专注于自己和他人的感受与需要,能有效避免双方受情绪支配陷入异化的沟通方式中,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暴力的发生。

非暴力沟通,看似乎简单平淡,甚至有些软弱无力,但其实它是有力量的,它能战胜暴力,阻止暴力的发生!

非暴力沟通在一些地方被称为“爱的语言”,它的根本原则就是让爱融入生活。

在人性深处,我们每个人都是相亲相爱的,尤其在夫妻,兄弟,同学,舍友之间更是如此,但差异和冲突不可避免,异化的沟通方式让爱受了蒙蔽,琐屑小事也会导致暴力事件的发生,甚至可能会毁了你的生命!

暴力的根源在于人们忽视彼此的感受与需要,而将冲突归咎于对方。

如果我们坚持运用非暴力沟通的原则和方法,就能在日常交往中尤其是发生冲突时也能坚持聆听彼此心灵深处的感受和需要,我们便能发现内心深处的爱,不让暴力的种子播撒心田,不让令人痛心惋惜的暴力事件发生,它能让我们的需要得到更好地满足,让世界更加和谐,充满更多的爱。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