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松比赛
应当以什么配速和心率去跑
尽管我们无法看到基普乔格全程心率、步频等重要数据,但我们仍然可以从其兔子Moses的表现分析马拉松比赛应该以什么配速去跑。
这里要给大家讲解一下有氧、混氧和无氧的相关概念,从而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马拉松比赛配速策略。
当运动强度比较低的时候,糖和脂肪充分氧化分解,除了产生二氧化碳和水以外,基本没有其他代谢废物产生,这时就是纯粹的有氧运动,我们所说的慢跑、轻松跑、养生跑、健康跑,往往就是这种情况,这种状态理论上可以维持很长时间。
在安静状态下,体内正常血液中也有一定血乳酸浓度,大约为1mmol/L,不是零,因为红细胞只能靠无氧分解提供能量,而在纯粹有氧运动状态下,体内血乳酸浓度一般为2mmol/L左右。
而随着运动强度提升,糖开始无氧酵解,此时就会产生乳酸,你这时就会感觉有点难受,但还是能够坚持的,因为这时乳酸不断产生,又在不断被清除。
也就是说血乳酸能保持恒定的浓度,同时浓度又不是那么高,一般介于3-4 mmol/L,有些人介于3-6 mmol/L,此时就称为混氧运动。
因为这时能量供应既包括有氧供能,有氧供能是来自于脂肪和一部分糖的氧化分解,又包括无氧供能,无氧供能是来自于另一部分糖的无氧酵解。
只要糖开始无氧酵解,就标志着着机体进入了无氧供能状态,但这时无氧供能占比不是太高,还有一部分是来自于有氧供能,所以称为混氧运动。
混氧运动时,血乳酸虽然有所升高,但处于一边产生一边消除的动态平衡状态,也就是说没有乳酸越积越多的情况。
在马拉松比赛中,如果你希望获得好成绩,你会竭尽全力跑上3-4个小时,这时的状态基本就是混氧状态,能坚持比较长时间,但又比较累,绝对谈不上轻松。
随着运动强度进一步提升,由于所需的输出功率越来越大,只有糖酵解才能满足输出功率的需要,因此糖酵解供能占比越来越大,脂肪分解占比越来越小,乳酸产生越来越多,乳酸产生的速度大于清除的速度。
可以想象,血乳酸浓度会越来越高,可以达到6 mmol/L以上,当高到一定程度,你就会感到极度难受,并很快败下阵来,跑不动了,间歇跑时基本就是这种状态,这时就称为无氧运动。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总结:
✔ 有氧运动时,乳酸产生很少,强度中等偏低;
✔ 混氧运动时,乳酸会产生,但浓度不高,乳酸产生和清除保持动态平衡,强度中等偏高;
✔ 无氧运动时乳酸大量产生,乳酸在体内不断堆积,乳酸产生速度大于清除速度,强度很大;
乳酸阈又称为乳酸门槛,所谓阈值,门槛,其本质就是指一条分界线。
我们通常所理解的乳酸阈就是指从用氧运动到无氧运动的临界点,在这个临界强度以下就是有氧运动,而在这个临界强度以上就是无氧运动。
很多时候,教科书中或者跑步训练中,乳酸阈是指血乳酸大约4-6 mmol/L时所对应的强度。
为什么是一个范围而不是一个确定的值呢?
因为研究发现,乳酸阈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大部分人乳酸阈位于4 mmol/L,还有一些人位于6 mmol/L,当强度超过该水平,血乳酸浓度就会急剧上升,所谓个体乳酸阈。
但事实上,如果精细化地研究血乳酸随强度上升的变化趋势,存在两个乳酸阈拐点,分别是第一拐点和第二拐点,第一拐点位于2 mmol/L左右,此时表明身体从有氧运动进入混氧运动,第二拐点位于4-6 mmol/L,此时则表明身体从混氧运动进入真正意义的无氧运动。而我们通常所说的乳酸阈其实仅仅指的是第二乳酸拐点。
事实上,严格意义上,乳酸阈是指从有氧运动进入混氧运动的临界点,因为只要有乳酸产生,就意味着一部分能量是依靠无氧供能提供,这个临界点不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4-6 mmol/L,而是2 mmol/L,也即第一乳酸拐点。
而4-6 mmol/L准确定义是血乳酸积累点,也即第二乳酸拐点,因为只有超过4-6 mmol/L时,乳酸才能迅速堆积,从2 mmol/L到4-6 mmol/L这个阶段,乳酸会产生,但不会在体内大量堆积,浓度也保持稳定,这就是所谓的混氧阶段。
由于乳酸阈存在两个阈值,分别是第一乳酸阈和第二乳酸阈,第一乳酸阈代表身体从纯粹的有氧运动进入混氧运动,这个阈值血乳酸浓度为2mmol/L左右,而第二乳酸阈则代表身体从混氧运动进入无氧运动,这个阈值血乳酸为4-6mmol/L左右。
而真正的乳酸阈其实第一乳酸阈,第二乳酸阈称为乳酸积累点更加合适。与其纠结名称,还不如用更为简洁的有氧阈和无氧阈来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