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边用过后才Q弹
单体组成中,振膜与框架间透过悬边固定,振膜在作动时会进行前后运动,为了使振膜在运动时,音圈维持于中心位置,使单体发挥最佳表现,故悬边的弹性就非常重要。足够的柔软度,才能提供振膜运动足够的恢复力。若悬边的表现不佳,就会像没有上油的机器,无法协助单体进行最滑顺的表现。
悬边过硬或过软,也会影响该单体在声音输出时的表现。所以全新的单体刚开始都需要进行一段时间的使用,才能使悬边软化,与这颗单体完成最完美的结合,一般将这样的过程称为「Break in」,就像新车上路时,也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
直接用单体发声不行吗?
音箱之必要性
知道单体是根据「佛莱明左手定则」进行前后运动,挤压空气进而产生声音 的原理后,难免会思考,如果只有单体就可以发出声音,为何市面上的扬声器 却总是要将单体藏在音箱中呢?
单体跟音箱彼此之间有密不可分的关係。振膜向前运动时,振膜前方的空 气被挤压形成密波,而振膜后方的空气鬆散形成疏波。反之,当振膜向后运动 时,振膜后面形成密波,前面形成疏波。
如果让单体在赤裸裸的状态下运作,会感觉到发出的声音讯号很空洞,那是 因为在单体连续前后运动之后,前后声波以振膜为分界点进行反作用,并且互相削弱音量。较空洞声音的出现,是因为低音波长较长,造成彼此间容易互相削弱,使讯号仅留下高音的部分,这也让声音讯号变得薄弱。
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发生,在制作扬声器时,常用 障板来隔离振膜前后的空间,以避免前后声波互相 抵消因而减弱的状况,使讯号能够被更完整呈现,而透过这种方式制作的扬声器,也更容易听到更为完整的声音表现。
但由于低音的波长比高音还要长,为了能够完整地呈现中低音讯号的表现,必须透过无限大障板才能完全阻隔声波,不过这仅是一个理想化的状况, 考虑到使用空间,并无法拥有一个无限大的障板。大约在 1920 年代,出现了将声音包覆在音箱中的 构想,也是你我现在常见音箱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