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和尚读诗:李白赞扬孔子鼓励后辈
需要指出的是,大多评论者都认为李白身兼儒道侠三种思想。李白也渴望建功立业,追求实现自己的理想,这似乎是儒家思想在他身上的体现。但是,李白却不是匍匐在孔子脚下的儒家信徒,他也不屑于儒家所重视的道德和修养。因此,李白在诗中经常自比孔子,认为孔子的学识、眼光和胸怀和自己颇为类似,对其信徒却极尽嘲笑之能事。
比如,李白嘲笑日日精研学问的儒生是“白发死章句”,而他们虽然学问精深,胸中却毫无韬略,“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儒生们“琢之诗礼间”,但是对世间大道却茫然不知,“冥目焉能攀”上文化的顶点?因此他告诫自己“莫谩白首为儒生”。
对儒生的不屑,对世俗的鄙弃,或许也是李白被“世人冷笑”的原因,也是李邕慢待他的原因。但是李白却毫不在乎,以对方最崇敬的“宣父(即孔子)”作为利剑,刺入了对方狭隘虚伪的内心。
△王和尚读诗:李白看不起儒生惺惺作态
五、总结:误会了前辈,李白穷困时,仍然有李邕出钱搭救这就是少年李白的狂傲与自信,也是他一生不事权贵的起点,这首诗也是他充满英锐之气的代表作之一。
元代文学评论家萧士在评注此诗时,认为这首诗似非李白所作。他的理由是:李白在写干谒诗文时,虽自信如恒,却很少有此讽刺狂妄之语。但是,如果看作这是李白与李邕诀别的诗作,就可以理解了。而玩诗中语气,又与李白的性格与文风颇为相合,说是李白所作,应无异议。
需要补充的是,李邕在初见李白时候虽然颇有轻蔑之意,待之不周,但是李邕对李白此诗似乎并未介怀,仍然对李白的诗名颇为看重。在《李太白年谱》中曾记载:开元十四年,26岁的李白漫游江南,从扬州出发沿运河向陈州出发时,钱财告罄,以至于要卖掉家传宝剑时,幸好有李邕差人送银三千,才解了燃眉之急。
△王和尚读诗:李白李邕的交游让人感慨
或许,李白此诗只是表达一时之气愤,也是为了宣示自己的才能和自信,而对李邕来说,如此年轻人虽尚须磨炼,倒也是可造之才吧。因此,李白仍然是那个自信狂放的豪士,而李邕也依旧是那个正直惜才,虚怀接纳的文坛前辈。
声明:本文系由沧浪读诗会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转载请告知,不告而转,维权到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