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以降,外国资本鼓浪而来,掠夺廉价原料,倾销商品。农村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手工业商品生产开始兴起。潍县开埠使区位优势更加明显,方便了工商业发展,潍县由此发展成为山东半岛重要工业城市和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在山东乃至华北市场体系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自然经济逐渐瓦解农产品被运往国外
近代潍坊农村,封建土地所有制仍然顽固地保存着。受封建势力盘剥和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大量农民、手工业者和小商贩*失业,农村凋敝,农民日趋贫困,自然经济逐渐瓦解,形成了经济畸形发展的局面。
服从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需要,商品性农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棉花、烟草、蚕桑、花生等商品性作物的种植有较快的增长。潍县的花生油、南绣、猪鬃、洋纱、土布都是重要出口物资。潍县油坊在1918年有16家。20世纪20年代后潍县每年花生输出91万担。外国资本也以潍县为据点,大量收购中国的农产品运往国外,使得潍坊区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结构发生了较大改变。
潍县开埠铁路开通成为进出口集散地
1899年9月,德国人开始在山东修筑胶济铁路,其势力进一步侵入山东。为抵御德国在山东的势力扩张并推动山东近代化的发展,在胶济铁路通车前一个月,即1904年5月1日,清直隶总督袁世凯与山东巡抚周馥联名上奏,请求将胶济铁路的终点济南和途经的周村、潍县开为商埠。清政府批准了该奏折,准许山东自行将上述三地辟为商埠。1906年1月10日,济南、周村、潍县三地同时举行典礼,正式开放为“华洋公共通商之埠”。
潍县地处胶济铁路中段,为鲁东商业枢纽,又是胶东地区通往鲁西、鲁南的交通要冲。胶济铁路全线通车后,烟潍、台潍公路也相继通车,给潍县商业发展提供了极为便利的交通条件。
潍县逐渐成为山东中、东部土货的集散中心,“昌乐、寿光、安邱、昌邑、青州一带商民,凡有需求,佥向斯地购买,一时交易总值甚大,不下五六百万元”。潍县成为青岛、烟台进口洋货和内地出口土货的集散地,出口货物靠铁路转运青岛输出,进口货物由青岛用火车输入,其次通过烟潍公路转口烟台出入。大量洋纱、洋布等货物源源不断地涌入这些地区,销往各地城乡。
从研究仿制到“中国农机城”
1904年胶济铁路开通,便利的交通运输网络进一步促进了潍县工商经济的发展;1906年潍县开埠,经济贸易地位有了突飞猛进的提升。20世纪20年代,著名民族企业家滕虎忱在潍县创办的华丰机器厂,是公认的潍县现代机械制造业的发源地。华丰厂产品质量好、信誉高,产品行销18个省市,在多个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中国民族工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华丰厂当时在同行业内被称为“江北第一厂”,滕虎忱被誉为“中国内燃机之父”。
华丰建厂后,在织布机生产获得成功的基础上,根据华北地区气候干旱、农田需要灌溉设备的实际,滕虎忱带领工人设计制造转动式铁斗水车,很快打开了销路,获利甚丰。此后,华丰又设计制造出弹花机、轧花机、榨油机等。1931年冬天,他亲自偕有关人员去上海,不惜高价购进优质车床、大摇臂钻、汽锤、龙门刨及德国设计英国制造的15马力柴油机一部。华丰从青岛聘请技师担任技术指导,开始了复杂的研究仿制工作。通过努力,先后试制成功8马力、15马力、25马力、40马力卧式单缸低速柴油机,并批量生产。华丰从此成为我国生产柴油机的主要厂家之一。
华丰不仅本身已经成为华北地区机械工业的重要企业,在其影响下,整个潍县地区的机械工业都得到了迅速发展。
据统计,自1918年至20世纪30年代,潍县先后创办机械工厂34家,成为当时名副其实的中国农机城。
“钱线两业”左右市场东关跃升为经济中心
一战后,洋广杂货的流入刺激了潍县手工业的发展,如猪鬃、发网、草帽辫等,发展最快、影响最大的是基础深厚的织布业。尤其在华丰制成新式织布机后,城乡各地织布业户猛增,织布机由几千台增至十几万台,据统计,1934年潍县年产白布412万匹。织布所需的大量棉纱基本依靠青岛的日本纱厂供给,潍县成为棉纱、棉布的集散中心,也是华北最大的纱、布市场。
1935年以前,经营棉纱棉布的布庄有257户。经营棉纱需要大量资金,多数由钱庄兼营,或线庄兼营钱庄业务,人们统称其为“钱线两业”,经济实力雄厚,几乎能左右整个市场,织布业和银钱业成为全县两大支柱产业。金融市场发展、完善,银行、钱庄既互相竞争也彼此支持;金融业户申请政府批准,开发了期货交易和黄金交易市场,交易所都在东关。金融市场兴旺,金融业实际已控制着全县经济命脉。东关的经济地位由工贸中心跃升为全县的经济中心;当时的潍县,也由鲁东商业区上升为华北的商贸中心。
受外国资本控制烟草种植业扩容
1913年,英美烟公司在潍坊区域试种美种烟草成功后,潍坊区域的烟草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原来土烟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美种烟草后来居上。
到1949年,潍坊地区土烟种植仅有1.3万亩,占总植烟面积的6.3%。根据《中国实业志·山东省》的统计,作为山东美种烟草主要产区的9个县中,属于潍坊区域的就有潍县、昌乐、益都、寿光、昌邑、临朐、安丘7县。而以种植面积和常年产量来看,以1933年为例,首推临朐,分别为10.5万亩和36.25万担;其次是潍县,分别为8.5万亩和17万担;再次分别为益都、安丘、昌邑、寿光,产量最少的为昌乐。
虽然当时的烟叶收购市场为英美烟公司所垄断,任意压级压价,但每收获50斤烤烟仍可换270公斤小麦,农民感到种烟比种粮合算而坚持种植。由于种植烤烟的商品化程度很高,可以直接兑换成现金,原来种植农作物和其他经济作物的农民也纷纷改种烤烟。因此,由于英美烟公司大力推广烤烟种植,潍坊种植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农村经济对烤烟的依存度也相应增加。到1920年,潍坊区域烤烟种植面积达14.15万亩,产量1283万公斤,全部被英美烟公司垄断收购。
继英美之后,日商、华商陆续来此设点建厂与英美争夺烤烟基地。同时,英美烟公司烤烟厂和卷烟厂的设立,延长了烟草产业的生产链,刺激了烟叶需求不断增加,其收烟数量也随之提高,这就导致了种植面积和产量的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