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亚洲流行的白秀幼,还是欧美流行的健康性感,在这方面都有点殊途同归的意思。
而女生在婚育过程中,担负的生理成本和机会成本都更高,这要求她们需要精心挑选一个合适的长期配偶,不仅要基因优良,还要有良好的经济实力和品德素质能帮助自己分担生育风险和生育成本。
考虑到最近几十年来社会环境变化多多,女性「理想另一半」的特质也在不断变化:有钱大叔、英俊青年、贴心弟弟,背后折射的是女性经济地位的上升。
而更有意思的是,这种「女性时代选择」一定程度上依然是传媒主导的,机制是女性的「择偶复制效应」:
国外有一个实验,让几百名大学生对出现在单人照、被异性簇拥的合照、被同性簇拥的合照里的异性作出评价。
结果发现,当男生出现在被异性簇拥的合影时,他们对女生的吸引力会显著提高。反过来,女生出现在被异性簇拥的合影时,她们对男生的吸引力却变化不大。
简单来讲,就是追涨*跌,如果一个男生能够显得「受女生欢迎」,那么在女生心中也会觉得他更可能是一个优秀对象,会给这个人叠加一个好感buff(当然,这个buff也是以男生本人的状态为基础,总不能直接把不喜欢的类型逆转成喜欢)。
这种心态就类似于,大家都倾向于选择这一类型,这么多人盖章靠谱,在里面选至少不会太差吧?
这也是为什么不同时代女性心中的大众情人长相风格会有如此之大的差异。
毕竟,在不同时期的社会环境中,周围人的舆论看法总是有很大差异:
在传统的老一辈眼里,可能端正大气的男子汉最靠谱,在上一代年轻人眼里,可能潇洒英俊的男子最深情。而在新一代年轻人眼里,可能乖巧懂事的弟弟最知心。(男性的择偶审美也会受环境影响,但相对来说,变化幅度要小些,也更慢些)
可以说,在女性择偶时,「环境」和「他人」其实对她们表现出的择偶偏好有很大影响。(或许这也可以解释有些流量明星颜值争议大,但粉丝能真情实感表示是神颜)
也因此,影视传媒提供的理想男友形象对女生的择偶偏好的影响其实比我们想的要深得多:
金莎就因为很喜欢《想见你》,被节目组被戳破是按着许光汉的长相来挑对象。
就像上期说的,影视传媒对两性择偶的影响方式是有差别的,男生就像是布置了答案固定的填空题,符合套路就有角色红利;女生就像是布置了开放式答案的作文题,只要能打动自己,哪种类型都可以是云男友。
事实上,会按照传媒舆论或者周边亲友建议的爱情攻略来择偶的女生也不在少数,她们的本心可能是抱持着「兼听则明」的期待。(可以说,女生择偶的心理机制会比男生更加保守更加厌恶风险)
与其说「女生的择偶审美多变」「女生是看脸找理想情人」,倒不如说是「女生是在找经过大众检验的理想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