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方财政没钱了,会发生什么呢?这会对我们普通人有什么影响吗?
最近,河南某县城公交公司发布通告称,因经营困难导致城市公交全部停运,一时间在网上就引发了热议。第二天呢,又发布了一条恢复运营的通告。为什么会突然停运了呢?相关人员接受采访时说道,之所以经营困难,是因为乘车的人少了,有关部门承诺的补贴没有发。司机连续几个月都发不上工资,都是个人在垫付,现在已经垫付不起了,所以选择停运。事实上,公交公司的收入来源很少,只有车票、广告费和政府的补贴。县城的车票也就是一两块钱,广告费微不足道,主要还是靠政府的补贴,而补贴发不了,是因为财政出现了困难。最新能查到的数据是,2020年该县的财政收入仅为12.3亿元,支出却高达73亿,财政自给率约为17%。地方财政之困,河南这个县并不是个例。全国5A级景区四川乐山大佛,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当地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就把乐山大佛的摆摊权和观光车一次性打包。30年的经营权卖了17亿,乐山大佛距今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估计都没有见过这波操作,大佛心想,难道我的价只值17个亿嘛?但为了度过眼前的困难,顾不了这么多了。更奇葩的还有山东某县,当地交通部门出现了罚款月票,大货车司机预交当月罚款后就会拿到一张月票,这个月里不管是超高还是超速都可以享受畅通无阻的服务了。为了创收,把罚款当成了一门生意,这就刷新了人们对交通运输执法的固有认知。
那为什么今年财政这么缺钱呢?其实地方财政收入主要是靠这四项,税收、非税收入,包括行政收费、罚末收入等,还有就是卖地收入、转移支付收入。
今年受疫情影响,本身经济发展就不怎么好,再加上国家还在大力退税减费,地方财政收入必然会下滑,但防疫、民生等支出却在上升。
目前地方财政已经延伸出至少四个值得我们去关注的动态。
第一个可能是很多人意料之外的,核酸检测公司的坏账在增多,这门无风险的生意也终于遇到风险了,核酸公司很挣钱,大家都知道,12家上市头部企业在上半年赚了754亿,那每天进账大概四个多亿,其中九安这家公司的净利润同比增长了277倍,但是从二季度开始,这些检测公司的应收账款在暴增,有好几个头部企业的应收账款同比直接翻倍,像迪安的账上还有100多亿没有到账,几乎是和当期的总收入差不多,不少的公司都提示了回款的难度在加大,可能会被当做坏账注销的风险。那么,为什么是从二季度出现这个情况呢,因为在五月底的时候,国家医保局就说这个常态化检测的费用要由各级政府去承担,而各省呢,上半年的财政收入只有山西、内蒙、陕西、新疆、江西五个省份实现了正增长,其它26个省市收入同比都是负增长。另外,今年上半年,全国31个省市财政盈余都是负的,也就是说,财政支出都大于了收入,即便是广东、浙江、上海和福建这五大经济大省也不例外。于是呢,不断加码的检测遇到了日益紧张的地方财政,这些检测企业的回款周期不断的拉长,能不能收到钱完全视地方的财力而定,那么现在核算公司呢,就得去考虑这一门生意的可持续性到底如何了?
第二个动态是城投托底不了地方了,最明显的就是房地产城投拿地无以为继了。同时一直作为地方财政收入的大户,卖地收入近一年来也熄火了。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约2.4万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31.4%。以前城投是可以帮地方左手倒右手的,如果市场情绪不高的时候,城头就先拍下地块,把场子烘托起来,有些地方呢,还会将这个土地款私下返还给城投。总之就是让城投先稳住地价,等市场好起来了,这些地也能溢价成交,城投都不需要自己去开发,并且很多的城投公司本身呢,也不具备开发的这个资质和开发的能力。但是现在这个玩法就遇到问题了,城投能不能撑到房地产好起来的那一天呢?城投现在的债务很高,拿地却必须是公司的自有资金,加不了杠杆,那么去哪里找钱来帮忙托市呢。有报道称有一些县区级的城投连债都还不上了,还要利用员工去借消费贷来维持运转,然后剩余的资金拿来帮地方维持这个三保的工作。
第三个动态是中央财政受到影响,最近高层召开了经济六个大省的一个座谈会,就明确要求广东、江苏、浙江、山东这四个省一定要完成财政的上缴任务。那怎么做到呢?其中就提到扩大汽车等大宗消费,支持住房刚性和改善性需求等等,那其余的省份怎么解决财政压力呢?我们说,一方面要减少开支。两年前,山西一个12万人口的小县城开始了机构改革,36个党政机构精简为22个,135名领导就精简为114名。1964名的事业编缩减到了659个。改革后,县直部门共经费支出每年减少1050万元,财政供养的人员工资、福利、五险一金等支出每年减少1.3亿多元。另一方面就是扩大收入,现在房地产掉头向下,尤其是对于那些人口净流出,大的城市更难。之前被热议的保证地方财政收入的房地产税,到现在还没出台。最后,地方只能靠发债和中央转移支付。发债原理和我们贷款买房一样,是提前透支未来的钱来度过眼前的难关。截止今年7月,各地累计发行新增专项债券3.47万亿元,提前半年就用完了全年的额度。另外呢,2021年转移支付约为8.2万亿元,这是中央转给地方的。今年转移支付预算约为9.8万亿,这可是历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转移支付。
那无风不起浪,虽然各地的财政都承压,但如果大省没有按时完成这个任务,对于中央一盘棋调控的能力,对于解决区域经济不平衡问题,都会带来不小的影响。往往中央财政受到影响的年份呢,也会是财政体制改革加速推动的年份。
第四个动态呢,督查组在督查的过程中发现的罚没收入在增加,地方要想办法开源节流,那过紧日子,压支出是一个方式,另外一个方式,就是省以下的各级财政去自救。招式就五花八门了,比如说打包出售一些景点,事业单位食堂长期的经营权,这不成问题,但有一些地方呢,则是通过罚没来提高收入,这是地方每每遇到财政问题的一个路径依赖,但非常不利于当地的营商环境。
一个新的改革动向是今年六月底,中央财政时隔20年再次发文,要推动省一下财政体制改革,要进一步理清,哪级政府干活,哪级政府出钱的问题。因为现在很多的措施,他在落实到基层的过程中会和省以下的财政体制打架,比如说事权过度下划到地方,基层财政的负担不断加大。所以改革的方向就是要去突出强化省级的责任,把教育,科技,社保,还有粮食安全方面的事权适度上移到省级,把省以下的各级财政的支出责任界定好,比如说社会治安,市政交通,农村的公路等等这些基本的公共服务,要确定为市县的财政事权。而针对罚没收入大幅提升的情况呢,有一些省也在做改革,这种罚没收入大部分是属于地方的,省级是得不到的,而市里分享的也比较少,所以就有一个省呢,就打算去分享非税收入,但是他给出的理由是为了遏制非税收入的恶性增长。
高层多次提到政府要过紧日子时代才刚开始,我们说,身处其中的公务员,服务于政府会议、培训等相关的企业,以及依靠拿政府补贴生存的企业,也要做好过冬的准备了,而这注定是一场残酷的大洗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