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了解收藏圈的人,会有一种“刻板印象”,认为古董文物只是一件“死物”,不创造实用价值,富豪们为何要一掷千金?肯定有内幕!其实,能掏得起天价购买文物的人,金钱倒是其次,其背后的文化价值才是最重要的,毕竟,人类除了吃饭睡觉,还有追寻和享受艺术的需求。
而收藏圈内部的人,同样也有一种“刻板印象”,就如一些“经验丰富”的专家,总是下意识地“看不起”民间流传的文物,认为民间如今基本全是假货仿品,上不了台面,而这种态度同样也造就了传奇的捡漏故事。
2010年,美国西海岸一家杂货拍卖公司,正在处理一些“小遗产”,工作人员将自己认为不值钱的物件廉价卖掉。其中有件中国铜器,他也弄不明白到底有啥用,便挂出300美元的起拍价,期间无人竞拍,备受冷落。
当时,有位旅居美国的华人杜先生,主要从事的工作是在英、美、日等国家寻找中国流失的文物,他听到消息后赶到该杂货拍卖公司,以起拍价300美元的价格拿下铜器,他觉得自己捡了大漏,但问遍圈内好友,都认为这是一件仿品。
后来,这件铜器出现在北京程田古玩城,杜先生委托一楼的商家帮自己售卖,价格是12万元。据称,有位浙江商人买走后,找了不少行家鉴定,也都认为是宋代仿品,最多也就值个四五万,于是又退了回去。
杜先生很无奈,又找了好几位资深文物专家鉴定,结果都很一致:宋仿,价值不高!为何国内的专家和行家都认为它是仿品呢?其实这件铜器的来头很大,大家都觉得不可能会出现在华人杜先生手里,它的来历要追溯到宋代。
南宋时期此铜器出土,一直被收藏在宫廷之内,张抡所著的《绍兴内府古器评》对其有详细介绍,133字的铭文,记载了在周宣王5年,北方的猃狁人侵扰居民,周宣王下令让尹吉甫出征猃狁,后尹吉甫大胜归来,得到了周宣王的很多赏赐,并奉命前往成周(洛阳)掌政,将成周治理得井井有条。
因为尹吉甫为兮氏,名甲,这件青铜器也叫“兮甲盘”,它是西周时期为纪念尹吉甫所铸,在南宋时出土,有典籍可考,传承的历史很清晰。南宋被蒙古所灭后,兮甲盘流落民间,一度沦为“烙饼锅”。
那是在元代初年,兮甲盘流落到一对民间夫妇手里,他们看外形像锅子,便把盘腿给敲掉,只留下“盘子”烙饼,幸好被一位名叫李顺甫的官员发现,拯救了这件国宝。元代著名书法家鲜于枢的《困学斋杂录》,和元代金石鉴赏家陆友的《研北杂志》都对此故事有过记载。
再以后,历朝历代都有著名收藏家传递此宝物,最后一位有记载的大藏家是清末民初的陈介棋,在他之后兮甲盘便不知下落。由于名气太大,日本、中国香港等地的市场都出现过类似的仿品,所以杜先生仅花300美元购买的兮甲盘,也被大多数人认为是仿品。
直到2014年,湖北省十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袁正洪先生,和另外几位专家亲自确认杜先生购买的兮甲盘就是真品。袁正洪从1980年就开始研究《诗经》尹吉甫文化,收集尹吉甫有关文字资料40多万字,对尹吉甫这位西周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军事家和哲学家研究得很深。
经过精密的比对鉴定,袁正洪、张习武等专家表示,这件兮甲盘无论是器型、铭文、磨损和流传的痕迹,都和历史记载全部对应上,真品无疑,铭文内容涉及西周时期的战争、封赏、天赋制度等,价值不亚于毛公鼎,堪称国宝中的国宝,唯一的遗憾,就是盘足的缺失。
此件曾被当做“烙饼锅”的国宝,不知为何流落到美国,被华人300美元捡漏,一度被大多数“内行人”认定为仿品,却在2017年的杭州西泠春拍上,拍出了1.85亿元的天价,加上佣金成交价为2.1275亿元,当时相当于0.6吨的黄金!拍下国宝的是杭州收藏家蒋再鸣,他认为和国宝的艺术价值相比,这个价格非常“便宜”。那些曾让兮甲盘在自己手中流转过的人,不知会不会后悔没留下这件传世国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