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手拉球的三角形原理,正手拉球为什么总是拉高吊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1-04 16:07:01

这是助我涨球系列的第二篇,是对平时技术领悟的一种总结,更是和乒乓网大家庭的球友们的一种分享和交流。

距离上一篇感悟一个多月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打球量的变化是最明显的,正手攻球拉球比上次又多了成千上万板,反手的拨球和拉球又多了成千上万板,还有搓球,甚至于捡球,这是最切实的感觉,我相信这种量的积累最后终会体现在实力上,会让自己手上的感觉越来越有数,会使打比赛的时候心里越来越有底。想起张继科的一句话,“训练的时候,看上去是一板一板的简单重复,但是要用心找到每板球之间的细微不同,时间长了乒乓球还是很有意思的。”大概意思就是那样,可以看出张继科是一个有巨有细的人,这也是继科与众不同的力量和旋转的来历之一吧。

崇拜完了明星,说回草根。我感觉自己的进步,也是蕴含在这一点一滴中的。体会和感悟让我找到了更多的感觉。说起正手拉球,在与一个球友交流的时候,因为他以前专业练过一段时间,我就请他纠正自己的正手,他的一些话让我印象深刻(球友的忠告我通常能够刻在心里,这是一个爱好者的基本素养吧),“哥们,你打球的时候没有重心啊,想发力的时候你要往前扑,往前上···”我当时还没有什么感觉,真正有所感悟是接下来的几天。我给自己录了一个视频,徒手挥拍的视频,很丑,为了照顾大家的感受我就先不发了,重点是,我竟然看到有几点自己也看不下去的毛病:1.引拍太大;2.挥拍路径太长,力量不集中;3.左脚是虚的。我最先注意到的是第三点,左脚是虚的,虽然是着地的,但是对地的作用力不超过20N。我开始意识到问题的所在了,原来我一直在用胳膊拉球,原来一些下旋球起不来是因为这已经是胳膊力量的极限了,原来力量的限制在这里,原来我还有很大一部分力量没有用上——从下肢到腰。这几个“原来”,是让我很兴奋的。因为这将带来一个质的变化,是从胳膊到全身协调发力的变化。接下来的几天,我是这么做的:慢慢感受非平行站位的好处;有意识地把重心从右脚压到左脚,让重心划过一道弧线实现一个明显的转换过程,从而更好地体会之;放松,放松,再放松持拍手,伸直胳膊,但不发力,让腰的力量把手臂带出去,然后凭着一种惯性和制动让小臂自然的收回来。这么做无疑是有点夸张的,但是有助于自己体会和之前不合理动作之间的差别。其实这几天在球室,那种感觉已经不能用“爽”来形容了。正手的力量忽然大了很多,球比以前踏实了许多,心里也有数了许多,更神奇的是省了很多力,以前无可奈何的出台下旋球,现在可以较为轻松的挂上去,而且还可以大着胆子拉一个贴网过去的弧线,这在两周之前是想都不敢想的,越来越体会到,腰腿是力量之源,因势利导,把这份强大的力量以较高的利用率爆发出来,业余的球一样爆。笔者现在的水平,还达不到运用自如,还不能打出力量和变化的随心所欲,这种用腰打球的感觉,刚刚找到,我就迫不及待地分享给大家,希望能收获一些共鸣。重心转移的变化,在超一流的比赛中也是有体现的,在这里我选择了樊振东的动图来说明问题。我们可以看到,在击球之后,他的非持拍手对应的脚坚实的踏在地上,用身体把球压了过去。

正手拉球的三角形原理,正手拉球为什么总是拉高吊(1)

123.gif (1.1 M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图1樊振东的重心变化

2 小时前 上传

图1 樊振东的重心变化

对于重心的体会,我还有一点。大家都听过相似三角形的概念,其实我感觉,正手拉球的时候,尤其是动作放慢之后,身体的重心划过的弧线和球运行的弧线是有一点相似的感觉的。比如,在打削球的时候,重心划像图2一样的弧线,而球的运行轨迹,也会出现一个小小的高吊;在打高球的时候,重心划过像图3一样的弧线,球也会猛地扎下去,砸在对方球台上。

正手拉球的三角形原理,正手拉球为什么总是拉高吊(2)

图2 拉高吊时候的重心弧线

正手拉球的三角形原理,正手拉球为什么总是拉高吊(3)

图3 *高球时候的重心弧线

其实笔者的反手也有一些小小的体会。反手的进步也体现在了老师的认可和观看比赛的感觉上。最近晚上喜欢看比赛来催眠,张继科和许昕巴黎世乒赛的单打半决赛,我已经看了不下20遍了,我感觉那是继科比较经典的一场球,正手和反手的力量和变化体现的很好。说回反手的感悟,在最近看这场比赛时,我看到了之前没有看出来的东西。我看到了继科反手发力时候不太明显的“挺腰”的感觉,除了合适的击球点和极佳的发力手感,来源于腰的力量也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在球馆的观察,我发现很多横板选手仅仅用手腕和小臂就能应对很多来球,有的小弧线还挺漂亮,但是我感觉这样虽然省劲,但还是有点隐患的,这在一般的比赛中看不出来,但是到了近乎专业的反手对撕和反手拉下旋球,手腕和小臂就有些不能胜任了,一来速度慢,而来力量小,三来小心网球手。打球嘛,笔者感觉身体里有腰这份力量,就要想办法把它发挥出来,那样的动作更洒脱,那样的质量更扎实,那样的变化空间更大,那样的球感更美妙。我试着结合湿父讲的拧腰的方法,适当固定大臂和小臂,发现与正手相似,也会有将腰的力量传递到手上的感觉。当然正常的击球过程中,手臂是放松的,但是适当的固定不等于不放松,还能尽量减少多余动作,调高反手的响应速度。笔者个人认为反手的练习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在练球和比赛的过程中,反手对步法的要求明显比正手高,反手的击球质量,除了合理的发力机制,还要有精准的步法和节奏感作保证。例如,不是每个人都能踩上那个点,在接发球的时候就把球像张继科和樊振东一样把球拧回去,可能这对于马龙来说,也是有一定难度的。如图4,张继科这种拧拉,笔者认为是由超乎常人的空间感保证的,所以不是每个人都能练成那样。

正手拉球的三角形原理,正手拉球为什么总是拉高吊(4)

图4 张继科的空间感

洋洋洒洒又写了这么多。最后还要声明一下:

1.文中观点纯属个人观点,不是专业的理论,但欢迎专业人士指出其中不合理的地方;

2.业余练球的过程中,每个人的提高过程中的感悟都是不一样的,希望读者能够求同存异,在文中找到能够引发共鸣的部分,那 将是我写此文最有成就感的事情;

3.在下蝌蚪,欢迎交流。

乒乓网-烈焰凝柴

2015.12.24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