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她毕业后,欧普拉·温弗里(美国着名的脱口秀主持人)颁给她“无所畏惧”奖。
她见证了毒品对父母的伤害,为此她还向青少年宣扬要抵制住毒品和黑帮的诱惑,同时鼓励他们不要把儿童时期的苦难当作不把握机遇的借口。
2003年4月7日,以她的经历为原型的同名电影《风雨哈佛路》在美国上映,片长87分钟,该影片也被评选为最励志的电影,催人警醒。
2.背后的哲理学生听完后,十分震惊,但还是在夸赞主人公的天生聪慧,找借口称这是一般人都难以达到了。
可是我们想下,莉兹默里的父亲也是天才,那为何他不能完成大学梦呢?
很明显的原因,很多人都看到了莉兹默里的聪慧,却很少有人看到她背后所付出的努力以及她不为生活找任何的借口。
我依稀记得她所说的那句话:为什么不能是我这种人,他们有什么特别之处,是因为他们的出生?我尽力拼搏,不让自己沦落到社会底层,如果、如果我更加努力呢?我现在离那层膜很近,触手可及。
她很清楚这世界上最不公平的就是出生,但为此她依然没有放弃希望,她坚信自己的努力可以达到她梦想的地方。
其实像莉兹.默里这样经历惨痛的童年生活的人不在少数,而能够像她这样还能找到自我生存价值的人也不少。
这让我想起了在樊登读书会中听过的一本书《我们都曾受过伤,却拥有了更好的人生》。
这本书里面介绍1926年出生的女演员玛丽莲梦露,原来她的母亲患有精神分裂症,她从小就是寄宿在不同的家庭里。
她和莉兹默里都是在童年受过不少的伤害。也正是这样习惯跟现实生活打斗的她们,反而形成了一种超能力。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成长极其重要,美国苏珊·福沃德博士等人在《原生家庭》这本书中写了这么一句话:当你把父母的感受当做大部分人生决定的基础时,你正在放弃自己的自由选择权。如果在你心中,父母的感受永远占首位,那么你的人生也将由他们驾奴。
当莉兹.默里的母亲去世时,她内心悲痛,但也很清楚自己必须做出选择。
很坦然,她选择了放下负担,让它过去,这样才能继续前进。
在这样的积极心理暗示下,她永远都是记得父母的好,依然十分爱她们。
在这时,我也教导学生有时候不必太在意父母的感受,或许他们看到的事实并非如此。
就像学生的学习只是暂时不能让其父母满意,但她已经尽力了,又何必太过忧虑呢?
只要你知道去哪儿,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