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在 1874 年的时候被一个英国人劳森改造出了人人都可以使用的正常模样。
劳森发明了一种精密的机械结构,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铰链,利用铰链,前轮可以在后轮的传动下运动,比马背还高的座椅也终于有机会从直径超过一米的前轮上移向更低更靠后的位置。
看到这里,估计差友们也多多少少体会到了,自行车,从一开始就不是依托缜密的物理学、数学理论公式设计出来的。
它的诞生,完全依靠人类的生活经验!
不过存在即合理,自行车不仅存在了快两个世纪,而且还不断 “进化”,到现在已经可以不借助人力自己保持平衡了,如此神奇的现象,肯定应该有个能用来解释它的科学依据吧?
于是乎,科学家们开始倒回去反推它的设计原理,结果发现,诶?这玩意儿玄学了,居然没法儿用现有的科学理论去解释!
从 19 世纪末开始,科学界就已经发布了各种论文来解释自行车的稳定性。其中最主流的一种观点认为,自行车的平衡原理是“ 陀螺效应”。
差友们小时候应该都玩过陀螺吧?
高速旋转状态下的陀螺,不管遇到怎样的外力干涉,它的平衡都很难被破坏掉。
这是因为物体在快速旋转状态下,会产生一种叫做 “ 角动量 ”的物理概念。
还是拿陀螺来举例子。当陀螺不转动时,它会因为重力倒下,但一旦它开始高速旋转,就会产生一个方向唯一的角动量。
在下面这张图中,红色箭头所指的方向就是旋转中陀螺角动量的方向。
用右手定则判定角动量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