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狐狸之死的启示:父母不能以“爱的名义”葬送孩子的一生
小狐狸之死的启示:父母不能以“爱的名义”葬送孩子的一生
王营
父母对孩子的过分溺爱往往会葬送孩子一生的幸福。
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一只老狐狸带着一只小狐狸生活在一个山洞里,由于小狐狸的妈妈死的早,老狐狸对小狐狸疼爱有加。每天晚上,老狐狸想起原来一家人的幸福日子就暗下决心,不让小狐狸吃一点苦,受一点伤害,即使自己粉身碎骨也会坚持这么做。所以每当老狐狸外出捕食时,都要把小狐狸关在山洞里,把洞口封的严严实实,然后拼尽全力去捕捉小动物,小狐狸就这样在爸爸的精心呵护下,幸福而又快乐地生活着。
有一天,小狐狸实在无法忍受自己呆在山洞中的孤独,哭着喊着要求爸爸带他出去玩。老狐狸耐心解释说外面实在是太危险了,有很多坏人。可是小狐狸却坚持要出去,没办法,老狐狸只好带着它到近处走走,父子俩正走着,迎面跑来一只小兔子,小狐狸正准备跑上去把它捉住,结果老狐狸早已一个箭步冲上前,把小兔子咬死送到小狐狸面前。
第二天,小狐狸趁着老狐狸外出捕食的机会,打算偷偷溜出山洞,自己捉一只小兔子,等爸爸回来让他看一下。没想到小狐狸刚露出头,就看见一只大灰狼眼睁睁地盯着它,小狐狸没有见过这种场面,吓得晕了头,没向洞里跑,反而跑出了洞口。由于小狐狸每天呆在洞里,所以跑起来实在太慢了,不一会就被凶恶的大灰狼给抓住了。
小狐狸之死的启示:父母不能以“爱的名义”葬送孩子的一生
这只老狐狸本来是想保护自己的孩子,结果却葬送了孩子的生命,这和许多父母对待子女的做法何其相似。爱孩子是父母的本能,也是天职,但是如果父母以“爱的名义”为孩子包办代替一切,只为孩子当前的幸福忙碌,不为孩子的未来的发展着想,那一定会毁了孩子的一生。
爱孩子首先要让孩子学会生存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孩子懂事后,家长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孩子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如打扫卫生、清理床铺、购买商品之类。据说,日本家庭为了增强儿童的自理观念,有意识地要求儿童独立去商店购买玩具,家长事先会给出一个金额,让小孩子自行决定购买什么;家庭成员外出旅游,也会征求一下孩子的看法。因此,日本孩子上了初中以后,能够自己独立上街购买衣物,而且会货比三家,精打细算。
同时,孩子由于对周围世界的一切事物充满了好奇,本身也会产生劳动的兴趣,此时不要压抑孩子探究的*,要鼓励孩子独立做完一件事情,从而给孩子带来成功的满足感。像上面故事中的小狐狸,对捉兔子产生了浓厚兴趣,而且通过自己的努力完全能够捉到小兔子,然而老狐狸却没有给他这个锻练的机会。
小狐狸之死的启示:父母不能以“爱的名义”葬送孩子的一生
爱孩子其次要培养孩子做事情的持久耐力,让孩子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兴趣只是做好事情的一个良好开端,但是仅凭兴趣难以掌握一项技能,要让孩子学会等待,学会坚持,学会克服困难,学会面对失败,最终成功做成自己想做的事情,这也是让孩子形成创新人格的一项具体要求。
爱孩子还要培养孩子对科学文化知识的强烈*,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知道,犹太民族是一个崇尚读书的民族,在每个犹太人的家里,当小孩子稍微懂事时,母亲就会翻开《圣经》,滴一点蜂蜜在上面,然后叫小孩去吻《圣经》上的蜂蜜。这个仪式的用意不言而喻:书本是甜的。我们要让孩子从小就知道,知识是无止境的,求知是幸福甜蜜的。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的父母越来越“尊重”孩子,常常喊着给孩子“爱和自由”的口号,要求与孩子平等对话,然而很多时候是矫枉过正、过犹不及,很多父母口里的“尊重”,变成了“遵从”。比如,在孩子对舞蹈、音乐、美术等感兴趣的时候,二话不说报了名,然而孩子学了一段时间不耐烦之后,又遵从孩子的决定,不想学就不学罢,孩子快乐就好。
孩子的学习,自然要以尊重其兴趣为前提,但是大部分由兴趣引发的事情,经过一段时期之后,必然会遇到瓶颈,这时候兴趣可能就变成了折磨。只要让孩子坚持下去,折磨过了,兴趣变成了特长,接下去就是享受。这种变成特长之后享受到的乐趣,又会驱动孩子继续深入学习,由此进入良性循环。这样做,既激发了孩子强烈的求知*,又培养了孩子抗击挫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