溧阳名人一览表,溧阳籍名人录15名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1-04 18:06:02

《1》:朱森元,著名航天专家,1930年10月26日生,江苏溧阳人。

1949年考入国立南京大学工学院航空系学习。

1952年大学三年级时被派往苏联留学。

1957年在莫斯科汽车机械工程学院毕业后转为莫斯科包曼高工(现国立莫斯科科技大学)研究生。

1960年获副博士学位。1961年回国后被分配到国防部五院工作,历任研究室副主任、主任、主任设计师、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科技委员会常委,国家高端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航天领域863-204专家组成员、火箭发动机和大型运载火箭专家组组长、国家航天领域专家委员会技术咨询专家、国防科技图书出版基金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宇航学会理事,运载火箭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常务理事等。朱森元现任中国运载技术研究院科技委员会顾问、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家计算流体力学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防工业出版社科学技术顾问。

1961年他从苏联回国后,参加了"两弹结合"运载火箭的主发动机研制,并完成了管内流动沸腾换热的临界热流和超临界换热的重要课题研究。超临界换热的设计原则和临界热流计算方法,都成功地应用于液体火箭发动机的再生冷却方案设计中。以后他又参加了各种近程、中程和洲际导弹上用的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工作。

70年代后期朱森元负责研制长征三号运载火箭第三级液氢液氧火箭发动机,不仅要攻克许多液氢超低温技术的关键,而且要攻克失重条件下空中二次启动发动机的重大关键。

1984年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我国第一颗同步定点轨道的通信卫星。从而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掌握空中二次启动技术的国家。

溧阳名人一览表,溧阳籍名人录15名(9)

朱森元

由于先进的高能氢氧火箭发动机在运载火箭上的成功应用,1984年航天部授予朱森元"航天部劳动模范"称号,国家人事部授予他"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证书。

1985年氢氧发动机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987年1月在中南海受到中央*的亲切接见。

1990年4月7日长征三号火箭首次成功地将美国休斯公司制造的同步定点通信卫星送入轨道,从此开始了中国运载火箭进入国际发射市场。

1991年起他享受国务院发给的政府特殊津贴。

1995年在总结十多年研制氢氧火箭发动机经验的基础上出版了《氢氧火箭发动机及其低温技术》专著。同年朱森元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周苏平(1909~1941),男,《照片已无考》,原名金水,曾用周福生、李健生。溧阳县(今溧阳市)马垫乡张巷里人。少时就读于本村私塾,后在溧阳同济初中和南京一所矿校求学,接受共产主义思想的熏陶。民国21年(1932年)中共溧阳特支成立,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受组织派遣,前去溧阳县白塔、周城一带,以教师身份作掩护,开办农民夜校,宣传革命真理,组织土地会、穷人会、贫农会等群众组织;从中发展党员,建立白塔、山东头、汪洋圩等党支部,并争取一支以大刀会为主的农民武装,开展向地主、剥削者的抗租、抗粮斗争。他所领导的山、周城 城区也一度成为溧阳农运的中心。翌年底,中共江苏省委调周苏平任中共上海沪中区委*,从事工人运动。民国25年秋被派西安,以经商为名,任中共上海办事处政治交通员,往返于西安与上海之间,沟通与中共中央的联系。西安事变后去延安陕北公学学习,任十八大队指导员和校医院领导工作。民国27年9月,中共中央东南分局派他回苏南地区,任中共苏南特委宣传部长。以后又相继任中共江南抗日义勇军挺进纵队党委委员和科长,中共丹北特别支部、丹北县委、丹北中心县委*。负责丹北地区的开辟工作,发动群众抗日,壮大新四军,扩大根据地,沟通南北交通,为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率主力渡江北上开辟华中根据地,架设了桥梁。民国29年4月,周苏平不幸被日军逮捕,关押在常州日军宪兵队。在狱中受尽折磨,但他英勇不屈,后经粟裕亲自组织营救出狱。民国30年1月起,他先后任苏南第四行政公署秘书长、中共路东特委宣传部长、沙洲县委*等职。当年8月他率部向苏北的江都、高邮、宝应地区转移,开辟新的抗日根据地。不久又率部南下,重建中共沙洲县委,任县委*,在敌人“模范”区内建立小块抗日根据地。是年底,他奉命去上海执行任务,在返回根据地的前夕,突遭住处隔壁的一伪警察步枪走火误击,中弹身亡。追认烈士!

溧阳名人一览表,溧阳籍名人录15名(10)

陶鲁笳

《3》:陶鲁笳(1917.2~2011.5),原名陶国葆,1917年2月出生,江苏溧阳人,早年就读于江苏溧阳私立同济中学、江苏省立常州中学(今常州高级中学)上海复旦实验中学,后入南京中央大学旁听。1936年夏在河北石家庄参加革命工作,任解放先锋队石家庄总队长,其间曾在河北石家庄扶轮学校任教,并兼《北光》杂志社。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7年2月起,任石家庄市委宣传部部长,晋冀鲁豫区委组织部干事、组织科科长。

1940年,任昔阳、平定、和顺三县中共中心县委*。1941年起,先后任太行第二地委组织部部长、地委副*兼军分区副政委。

1945年3月,任太行第五地委*兼军分区政委。1947年7月起,任太行区委员会组织部部长、副*。

1949年2月,任太行区委员会*兼太行军区政委。1949年9月后,任山西省委常委兼宣传部部长、省委*、省委第一*。

1953年6月,任山西省委第一*兼山西省军区政委。1958年5月,在中共八届二次会议上,被补选为中央候补委员。

1960年10月,任中共中央华北局*。1964年3月,陶鲁笳最早向*汇报了大寨事迹,在*提倡“农业学大寨”运动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文化大革命时期未能幸免。

1965年3月,任国家经委第一副主任兼中央工业交通政治部主任。1973年7月起,任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政委。同年8月当选为中共第十届中央委员。

1981年到国家体改委工作,1985年2月任国家体制改革委员会顾问。

1988年4月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陶鲁笳是第一届、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届中央委员。

2011年5月21日因病医治无效于北京逝世,享年94岁。陶鲁笳同志病重期间和逝世后,中央有关领导同志以不同方式表示慰问和哀悼。

陶鲁笳36岁即成为省委*,是新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一位省委*(至今还是)。而他于2011年以94岁高龄去世,也是当年的省委第一*中最长寿的一位。2011年5月之前,他是50年代的省委第一*中唯一健在的。有一张著名的照片:1959年3月,*在第二次郑州会议上讲话,柯庆施、刘少奇、李井泉、陶铸、陶鲁笳、王任重、周小舟、谭震林、曾希圣和胡乔木等人团坐在*周围。这张照片里的人,后来就只剩下了陶鲁笳一位;而如今这唯一一位亦作古矣!

溧阳陶家中,大哥陶希晋是新中国法制建设老一辈*之一,曾任中央政法领导小组副组长,彭真的得力助手;其妻朱琏曾任八路军129师卫生部副部长,著名针灸专家,其《新针灸学》一书是“国内针灸医术与科学原理结合的第一部著作”;妹妹陶竞华于解放初任黑龙江省妇联主席;妹夫赵德尊50年代就担任了黑龙江省委*,是目前仅存的“七大”代表;小弟陶国萃乃革命烈士……被称为“满门忠烈”。

也许大家都不相信,陶鲁笳还是与*私人关系最好的省委*之一。他曾著有《一个省委*回忆*》(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教我们当省委*》(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等著作,回忆自己与*多次交往、交流、交谈的感人故事。从1953年到1965年,陶鲁笳主政山西12年,跟*接触不下40次,参加*主持的小型会议就有20 多次,同桌进餐也有八九次。

晚年住在病房里的陶鲁笳,只要听人们提起*,仍不由自主地竖起大拇指。他清楚记得自己32岁时,于1949年在北京香山“双清别墅”第一次见到*(作为太行区党委*去汇报工作),*就教诲说“领导干部要兼顾‘四面八方’”。而在1958年的南宁会议上,*当着众多省委*的面表扬“《山西日报》的文章写得好,有分量”。这是陶鲁笳亲自主管和指导的结果。

*总喊陶鲁笳为“山西人”。1955年盛夏的一天,在京参加省委*会议的陶鲁笳,会间接到*处的电话,赶到中南海游泳池。“‘山西人’来啦!”陶鲁笳刚拐进游泳池门口,就被*发现,*按他习惯的玩笑话远远地招呼着。陶鲁笳笑了,他已不止一次听*这样喊过。其实*清楚地知道他本是江苏人,只是代表着“山西一方”。

溧阳名人一览表,溧阳籍名人录15名(11)

张九皋

《4》:张九皋(1889-1963),名可铣,号鹤皋、鹤影,江苏省溧阳县城内西南城根屏南堂大屋人。民国《皖江日报》总务,《工商日报》创始人。

清光绪十五年(1889)元月19日生。幼年丧父,家贫。

光绪二十九年(1903),15岁,入芜湖恒益参号当学徒,因常为店主读报而对报业产生兴趣。

光绪三十三年(1907),19岁,上海《南方日报》聘其为驻芜湖访员,月薪6元,后辞店,专事访员;旋又被上海《新闻报》聘为访员,兼分销报纸;继又被上海《中外日报》聘为访员,化名张九皋,在此期间结识上海《申报》驻芜湖访员谭明卿。

宣统二年(1910),张九皋协助谭明卿筹建《皖江日报》,11月20日出版,谭任社长,张九皋为总务。

宣统三年(1911)10月11日张九皋得知武昌起义,12日在《皖江日报》号外发表,传播起义消息。

民国元年(1912),聘郝耕仁为主笔,张九皋与谭明卿因办报思想意见相左而辞职,后经同仁疏通,次年返回《皖江日报》,仍任总务,至1937年底芜湖沦陷停刊。

1915年,张九皋筹建《工商日报》,自任社长,女婿柏毓文为副社长,张大荒任总务,其子张衡武(步青)任经理,自采、自编、自校,10月20日,《工商日报》出版发行。

1918年,著名小说家张恨水担任报社文艺副刊,其小说《紫玉成烟》,分别在《皖江日报》《工商日报》副刊上连载,引起轰动。后张恨水到上海继又赴北京,成为报社特约驻京记者。

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张九皋结识给报纸撰搞的高语罕、阿英、蒋光慈、李克农等,常将报社借给 他们开会,并为之暗中保护,报社成为革命阵营的重要宣传阵地。

1937年12月7日,芜湖沦陷,张九皋携带小型印刷机和铅字版撤退到江北三河镇,继续出版《工商日报》3个月。抗日战争胜利后,于1946年2月《皖江、工商联合版》恢复出版,1947年改名《工商报》。

1949年4月24日芜湖解放,5月28日,张九皋将《工商报》的产权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芜湖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聘为安徽省文史馆员。

1956年4月,李克农上将从北京到芜湖考察期间,专门前往看望张九皋。张九皋赋诗赠克农将军:“卅年一别乾坤转,江上相逢乐不支。万里长征餐白雪,三韩制敌耀红旗。异同共处消屏障,世界和平已奠基。今日神州增壮丽,全民忘我更忘私!”1958年,当选芜湖市政协委员,并在市政协工作。晚年从事古代先民哲学思想的研究,写下近十万余字的《中国古代宇宙思想史》书稿及地方文史资料。

1963年6月3日病逝,享年74岁。

溧阳名人一览表,溧阳籍名人录15名(12)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