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表:主编有态度
制表:主编有态度
02
重教之乡
如果跨越历史长河会发现,江苏很早以来,就盛“产”院士级人物。
南宋及南宋以后,人才逐渐集中到经济条件良好的长江流域。状元研究学者周腊生教授考证,近1300年间,中国历史上知名知姓的600多名状元中,籍贯可考知的只有500多人,其中江苏籍状元超过100名。尤其到明清时期,江苏籍状元更是多达70名,超过全国状元总数的三分之一,是名副其实的状元第一大省。
一直到现在,人才地理分布依然处在“长江流域时代”。深厚的文化底蕴、较好的物质条件成为人才培育的沃土。
江苏泰州溱潼古镇,诞生了李德仁、李德毅、李德群3名院士,他们的高祖父李承霖是清代道光二十年(1840年)的文科状元。
江苏无锡一座因桥得名的村落“七房桥”,孕育了钱氏一门七院士,被称作“院士村”。
钱氏家族“子孙虽愚,诗书须读”的家训,或能反映江苏的重教传统。
且不说基础教育,江苏的高考自主命题注重考察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被誉为“地狱级”的难度,江苏学子们常被调侃,试题只有他们“会做的”和“试题出错的”。
江苏的高等教育也毫不逊色。
此次江苏当选的两院院士,工作单位主要集中在高校,东南大学3人,南京大学2人,南京理工大学2人,苏州大学、南京工业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各1人。
除了省会南京,无锡、徐州、苏州3个地级市也拥有“双一流”高校。江苏211高校数量超过广东、湖南、福建之和。
2013年,时任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的王斌伟在接受采访时感慨,广东的教育与江浙等省相比仍存在差距,“除了985、211高校数量比江苏少之外,广东全省才25位两院院士,还不如江苏一个南京大学多。”
图片来源:青塔网
在江苏,重教不仅是传统,更是现在时。各方对教育的重视达成了充分共识。
“双一流”建设方案明确指出,鼓励高校积极筹措经费,同地方政府、校友和企业合作来筹集经费,千方百计扩大办学资源。
有学者对各省份2017~2019年的教育经费收支数据统计分析发现,江苏省的教育经费收入一骑绝尘,是唯一一个均值突破了400亿元的省份。
图片来源:中国科学报
此外,江苏非常重视对普通公民科学素养的培养,包括支持科普场馆向公众免费开放,推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所属专业场馆面向公众常态开放,举办全民科学素质大赛……
中科院院士、江苏省科协主席陈骏表示,到 2025 年,江苏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要力争达19%,继续位居全国省份前列。
03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今年5月,**在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是国家科学技术界和工程科技界的最高学术机构,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要发挥两院作为国家队的学术引领作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作用、创新人才培养作用,解决重大原创的科学问题,勇闯创新“无人区”,突破制约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发现、培养、集聚一批高素质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不少耳熟能详的科学家,如开创祖国航天事业先河的钱学森,逆行出征、抗击疫情的钟南山,“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都曾当选两院院士。
鉴于院士在科学界的重要地位,增选院士有一套非常严谨、细致、科学、公平的评审流程。院士的增选过程,从当年的1月,一直要持续到10月,每个入选者都需要“过五关斩六将”,经过相当严格的标准和复杂的程序。
2021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577位,最终当选84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191人,最终当选65人。两院院士当选比例仅为14.5%和34%。当选之难,评选之严格,可见一斑。
在院士评选这块“试金石”上,江苏能够脱颖而出,展示了其在基础研究方面的不俗实力。
对教育和人才的重视,这份作业其他省份不妨大胆来抄!
*参考资料:
唐家龙《中国科技精英的地域分布——基于新中国成立以来两院院士数据的分析》
任瑞娟、王保超、刘美艳、刘蓓蓓、吴璇《青海仅为江苏1%:高校预算中的东西部差距》
潇湘晨报记者柴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