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A这个词在大众中大范围传播,最近一次是北京高校女生包丽事件。大量的短信截图,从时间线上推演,我们看到一方对另一方慢慢入侵的精神操控与胁迫。 PUA的全称Pick-Up Artist,起初指某种搭讪的技巧。随着网络的传播与发酵,现在大家用这个词,含义更为广泛——两性交往中一种邪恶的情感操纵。校园PUA、精神控制、性*扰等新闻,时常出现在热搜榜上。这些悲剧,有的发生在同龄学生间,也有的发生在师生之间。有人说,“我也不确定我是不是被PUA了,对方是不是真的学过那套技术和策略,但是因为这个词的出现,我才真正意识到,有人在控制我。”
超过半数的人认为校园中有明显的“PUA现象”存在
一条发起的“校园PUA至暗时刻”的问卷调查中,一周内收到50多份有效问卷。对于这种操控的手法,37%的人曾遭遇对方通过伤害你的自尊、来建立自己的优越感;22%的曾被对方定立一些强硬的原则,比如你不顺从我、就是不够爱我;更有17%的人曾遭受一定程度的身体暴力。
当我们试图通过留言者留下的联系方式,来尝试与他们直接对话的时候,很多人还是拒绝了,表示不想回忆;也有受访者,虽然事情过去十几年,讲述时情绪依然有强烈的起伏。这种霸凌对人的精神影响的长久,也令我们感到震惊。
《性别平等,性*扰,与情感霸凌》讲座海报
2020年初,浙江大学社会学系开展了一次《性别平等,性*扰,与情感霸凌》的讲座,主讲人为郦菁、尤怡文、吴桐雨三位老师。本来只是面向学生举行的一堂“性与性别教育课”,没想到受到热烈反馈。召集人之一的社会学副教授郦菁发现,来参加的同学中男性同学比例不低,“这本身就是对我们的一种鼓舞”。以下是一条对郦菁的采访精选。
Q:一条
A:郦菁
Q:说说您对PUA和情感霸凌区别的理解?
A:我最早知道PUA,是一些性别研究学者告诉我的,但它全面大众化是因为去年的包丽事件。特指男性对女性的无论是情感、还是身体的控制上的一些具体策略。不是好多文章说它赚屌丝的钱嘛,一些大众媒体和公众号会使用PUA这个概念,只是从策略层面来讲事情,好像学习了这个策略之后就能够完成控制。但实际上这是误导,因为PUA只有权力的外衣,而不是权力本身。我觉得用“情感霸凌”来描述这种控制更恰当。在法律上和学术上其实有很多不同的说法,比如情感霸凌、胁迫控制、亲密关系暴力等这些概念,关注的点是权力本身何以可能,如何施行,而不仅仅是所谓的具体的技术或策略。
Q:如何定义情感霸凌?
A:情感霸凌通常发生在亲密关系之中,通过肢体或言语的攻击,人际互动中的排挤、孤立与贬低,经济和心理操控等方式,对亲密关系伴侣的持续欺凌与压迫,比较极端的形式包括性暴力、家庭内部的虐待。更为广义的霸凌可能发生在多种情境,包括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甚至父母对孩子都可能是有霸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