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振承的后代今何在,广州四大隐世家族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1-04 19:40:43

向北,距离潘厝村2.7公里,有座龙池岩。龙池岩旁,原是唐朝谢翛(xiāo)兄弟,五代洪文用、北宋石蕡(fén)等人避世隐居、著书立说的地方。至南宋绍兴年间,青礁人杨志为纪念三代气节之人,在谢翛(xiāo)结芦之地建了一座三贤堂,以表追慕之情。南宋朱熹任同安主薄时,曾到此地登临游览,并题刻“寒竹风松”四字。1762年,潘振承参与捐建了后来被誉为"闽南第一学府"的华圃书院。如今,龙池岩犹在,书院却无处可寻。

潘振承的后代今何在,广州四大隐世家族(17)

朱熹字元晦,自称晦翁

最后说“人和”。他们一家虽然从小过着“家无宿春升斗贮”、“风飨(xiǎng)露寝为饥躯”(潘有为《南雪巢诗钞》)的贫困日子,但农民父亲潘乡却非常有远见地把五个孩子全部送去读书。自己节衣缩食,靠种田和走船养家糊口。身为长子的潘启跟随父亲进进出出,走船如履平地,同时也练就了他吃苦耐劳的性格。

穷则独善其身,机遇都是为有准备的人所留。套用当今雷军说过的一句话,当风口来临的时候,猪都能飞起来。

他人生中的第一个机遇是在雍正五年(1727年),雍正帝解除南洋贸易禁令,允许商船下东洋、南洋经商时。跑船生意开始红火起来,急需船工,潘启因已具备该项技能,毅然辍学跑船

只要人聪明,书在哪里都可以读。潘启14岁正式开始游走浪尖,跑船10年,行走于厦门、广州之间,三次往返吕宋。期间,他学会了西班牙语、葡萄牙语、英语,在马尼拉学会了进出口贸易。由此,他具备了放眼看世界的眼光、像大海一样包容开放的胸襟与气度。

他人生中的第二个机遇是在乾隆三年(1738年),潘启由闽入粤,在陈姓洋行当帮工。因他会三国语言,能够直接跟洋人交流,且每天所卖货物与财务完全相符,深得雇主信任,将洋行全权委托他经营,相当于现在的职业经理人。他由此积累了与外国商贸集团打交道的经验。

他人生中的第三个机遇是在乾隆七年(1742年),雇主获得巨大利润离去后,他用微薄的积蓄接手商行,取名同文行。同者,同安县也(潘厝社当时归同安管辖);文者,文圃山也。正式加入行商行列。

他人生中的第四个机遇是在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关闭闽浙沪海关,在广州实行“一口通商”制度,规定“茶叶、生丝、土布、绸缎”出口,只能由洋商经办。使同文行等洋行获得了跨国垄断贸易的特权。

他人生中的第五个机遇是在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豪富的潘振承被清政府选为广州十三行商总,在十三行独揽对外贸易的85年间,潘家作为十三行首领长达39年。

他把商总的位置做得如此之稳,完全得益于他的长袖善舞。

对官府,他设立“行拥基金”。就是从进出口货物中抽取税款,成立基金,专供官府享用。他以十三行名义提出议案,获得官府的认可。基金的设立,可谓一举三得。官府获得了活动经费,商人们避免了费用预算的不确定性,节约了与官府打交道的时间。基金还用作偿还债务、税饷.以及治理河道、军需等开支。官府特意下文嘉奖十三行的忠效。

潘振承的后代今何在,广州四大隐世家族(18)

对客户,他诚信经营。乾隆四十八年(1783),英国东印度公司董事部退回1402箱武夷茶,这批茶叶购于1781年,运抵英国后发现质量不合格,他如数进行赔偿,并准许外商赊购适量货物来证明自己的诚信。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华销售呢绒、羽纱等制品不适合国情、销路差,他的同文行经常承销1/4、甚至一半以上。

对结算,他敢为天下先。1772年,他第一个接受英国伦敦汇票结算方式,比美国早了10年,足足比汇票在华普遍使用早了五十年。闻名于世的瑞典哥德堡号也曾与他做生意,但由于当时瑞典经济窘迫,常年欠同文行的货款。他创造性地提出债转股的方式,消解了债务,并给自己提供了一种新的盈利模式。他赠送给对方的一幅玻璃画像至今珍藏在哥德堡博物馆内,这是欧洲博物馆唯一的一幅中国人画像。他之所以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源于他丰富的判断客户的经验:他一直是英国东印度公司最大的客户,又是瑞典东印度公司最主要的贸易伙伴,这两个国家可以赊账;对荷兰则需要慎重;对西班牙、葡萄牙、法国则坚决不能赊账。汇票的使用避免了白银带来的不便,加速了资金周转。

潘振承的后代今何在,广州四大隐世家族(19)

瑞典哥德堡号

由于诚信经营、眼界开阔、经营有方、敢为人先,积累了雄厚的财富富可敌国,被《法国杂志》评为十八世纪“世界首富”。

达则兼济天下富裕起来的潘振承始终坚持底线,拒售鸦片,每年上交清政府税银5.5万两,捐资助军、捐资办学更是家常。

看似风光的背后,是39年的虚与委蛇,他终究是累了。商人是人前风光,人后悲凉。封建皇朝统治下,士农工商的等级观念,注定了商人毫无地位,无法与官府抗衡。以他长期与英国人打交道的经历,或许,他已经提前预判到中国的白银贸易终将逆转,鸦片贸易势不可挡。

潘振承留下遗嘱,后代不可为商总。在潘家的族谱里,没有他担任十三行商总的记录,有关他的行商经历也是一笔带过,对他儿孙潘有度、潘正炜继承行商更是只字未提。

通过“入仕”来提高族人地位,是他对子孙后代的要求。他十分注重后代教育,他捐资广州越华书院,捐建龙池华圃书院,成立广州文澜书院。十八至十九世纪,潘氏家族文才辈出,其中通过清代科举考试授翰林者4人,举人6人,收入近编《广东历史人物辞典》多达20人,他们分别为诗人、书法家、文学家、评论家、画家、鉴藏家、教育家。洋务运动代表潘仕成是他们当中最杰出的。

他终究是对家乡满怀深情的。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潘启在广州府城外河南乌龙岗购地约二十公顷,兴建一座称为潘能敬堂的宗祠,正式入籍广东。他向官府申请,将此地命名为龙溪乡,以纪念家乡;将宗祠潘能敬堂所在巷命名为栖栅巷,以纪念自己的生育之地同安县西界二十都白昆阳堡(今白礁)栖栅社。

潘振承的后代今何在,广州四大隐世家族(20)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