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一生为革命奔走呼号,足迹遍及海内外,虽在南京仅3个多月,但在临终前却念念不忘要安葬在南京紫金山。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12月25日,流亡国外16年的孙中山先生抵达上海,着手新政权的建立,29日,孙中山高票当选中国民国首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深夜,孙中山在南京的原两江总督署大堂,举行了简单的就职仪式。
孙中山就职宣言是这样的:“倾覆满州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在短短百字的就职宣言中,就有数十字是讲解职条件,是很少见的,这是由当时南、北对峙的政治形式而决定的。
孙中山的新政权范围只有南方十几个省份,北方名义上仍是清廷的疆域,但清廷实权已被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掌控。中华民国匆匆诞生,内部难以聚心凝力,军费紧张,财政危机,困难重重,难以用军事力量统一北方。新政权及革命党内部在武昌起义成功后就基本形成“虚总统之位以待袁世凯推翻清廷”的共识。老奸巨猾的袁世凯,一方面用南方革命党要挟清廷,另一方面以清廷提高在南京革命党中的价码。
2月12日,清帝在袁世凯的胁迫下退位。孙中山履行誓言于13日就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14日,临时参议院批准孙中山辞职,并以新总统接事为解职期。孙中山签署了命令,决定于次日举行中华民国统一大典仪式,并祭告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是推翻元蒙,复兴汉族,建立明朝;孙中山则是推翻满清,复兴中华。
15日上午11时,孙中山率各部及右都尉以上将校赴明孝陵行祭告礼,军士数万。各国领事临观,孙中山统率军民谒陵,宣读谒陵文。
3月10日,袁世凯身穿上将军服在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中国当时出现了南、北两位临时大总统的格局,袁世凯将取代孙中山成为民主共和的最高领袖。孙中山在正式解职前,主要是完成政权的交接。
即将“无官一身轻”的孙中山难得清闲,和胡汉民、郭汉章等人前往紫金山狩猎。当从明孝陵转到半山寺时,孙中山放目四望,指着远处的方山和回环扣带的秦淮河说:“你们看,这里地势比明孝陵还要好,山水相衬,气势恢宏,不知明孝陵为何不选在这里。”
胡汉民说:“这里确实比明孝陵好,前有照,后有靠,左右有山环抱,加之秦淮河环绕着,真是一方大好墓地。”孙中山笑着对众人说:“他日我辞世后,愿向国民在此乞一杯土,以安置躯壳。”
孙中山是广东香山人,足迹踏遍世界各地及祖国大好河山,为何到紫金山就一眼看中自己的百年之地?原因应有二:一是孙中山当时的心情,加上独特的紫金山特有的风水,使他当时产生了一种强烈的百年归属感;二是孙中山对朱元璋的认同,有一种与英雄相伴相惜的愿望。
4月1日,孙中山正式解职,4月3日离开南京赴上海。南京,是孙中山开创民主共和的地方,此后,孙中山只是路过一次,就再没有到过。离任后孙中山先想从事铁路建设,实业救国,后在日本、广东等地发动“二次革命”、“护法运动”,捍卫民主共和,积劳成疾。
1925年3月,孙中山病重弥留之际,一次昏睡了过去。宋庆龄、孙科及汪精卫、何香凝等就在病榻一角商议后事。汪精卫说道:“我认为总理倘有不测,葬在北京景山最宜。”谈论时,孙中山本已昏睡,但恰在此时醒来,听得汪精卫之语,突然翻过身来连声说道:“不,不,我要葬紫金山!”在场人都很吃惊,为安慰他,齐声应允,但无人知道紫金山在何处。
孙中山逝世后,治丧筹备委员会在一片悲泣声中举行首次会议,会上,汪精卫困惑地说:“总理明言葬于紫金山,但不稔山在何处?”陈去病站起来说:“就是明孝陵所在地钟山。”众人仍然不大明白,陈去病乃向大家一一道来。
孙中山逝前对南京的紫金山念念不忘,对于安葬南京的寓意是:“吾死之后,可葬于南京紫金山,因南京为临时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可忘辛亥革命也。”
这就是孙中山要决意安葬在南京的第三个原因!(关注*NJHFHHH,在旅行中感触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