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都是先诱后钓,只是在线组、鱼饵、浮漂的配合下,竞技垂钓时做得比较隐蔽而已。除开赛后找底结合招鱼,从抛钩、提竿的频率上看出是诱鱼外,之后调整钓棚、变换鱼饵、移动浮漂都归为钓术了。
其实不管先诱后钓、边诱边钓,诱是手段,钓才是目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窝里没有鱼或饵与鱼相差甚远还怎么钓?然而线组、鱼饵相同的两个钓位,一个人抛8竿中鱼,另一个人10分钟抛30竿没见一个口,究其原因不是窝里没鱼,而是饵不对口。
钓饵的适口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钓饵本身,味型、大小、软硬、松黏、轻重与鱼口相合才能顺利入口;二是方便吸入,承载鱼饵的钩大了重了,子线粗了硬了影响吸入,如果再加上浮漂没调整好,灵了钝了,鱼讯或夸大或隐蔽,再合适的鱼饵也是白搭。
两个人比邻而钓,环境、水深、线组钓棚、鱼饵相同的两个钓位因鱼口不同,一个人钓80尾,另一个人钓38尾。出现这样的差距是技不如人还是变招乏术?竞技钓鱼已经程式化,高手比拼的“技”对于胜负的影响只能占三成,另外七成是“术”——有谋在先,因鱼制宜,适时而变。
在钓鱼比赛中,除了抛钩、提竿的频率有所不同,钓具、饵料和操作都是一样的。一般来说鱼的吃口、泳层正常,怎么钓都是不会走样的。可是钓着钓着鱼突然没口了,或信号很多,但是提竿就是不中鱼。想法就多了。
一场90分钟的比赛,上下移动浮漂十余次,搓饵、拉饵,钓底、钓离底、钓行程、打浮全用上了还是落后,这是因为是技不如人。不过多轮比赛一场、两场成功,甚至变一变三场、四场都成功的例子也不在少数。钓快鱼离不了调整线组、浮漂、鱼饵,变对了咸鱼翻身,由落后变为领先,然而赛后谈感受却说不出道道了。对此有人说是谦虚,有人认为是不愿意公开制胜的方法。其实不然,技是前人用过的,没有创新;术是大家熟悉的,变来变去无非那么几招,只是大多数钓手没有认识到或定力不够而坚持不下去才把胜果让给了别人。
搏大鱼,中钩后同鱼斗勇主要靠技,然而与鱼斗智,让不咬钩的鱼咬钩就不是技而是术了。传统钓是等鱼咬钩,下钩后3小时鱼漂不动,但迹象显示窝内或窝附近有鱼。此时有经验的钓手会采用逗的法,5~8分钟一次,将沉底的钩稍稍提离水底,然后再让它沉底,也有往后、向左或向右牵一下的。钩不动鱼不咬,钩一动鱼就咬钩了,动的目的是刺激鱼的视觉,也包括触觉。
可是怎么动是有讲究的,提得过高、牵得过快都不行,幅度和频率把握不准,不仅达不到刺激鱼咬钩的目的,甚至会适得其反,惊鱼、扰鱼。传统钓用虫饵,挂钩后鲜活蠕动的红蚓比不动的、死的容易钓到鱼。活饵比死饵好不是因为鲜,而是饵动起来了!面团、嫩玉米粒、米饭粒、煮熟的红薯块是死饵,与此配合有鱼不咬钩逗一逗,让死饵活起来。
用加长30颗、40颗浮子的星漂钓半水窜游的鲌鱼,是利用浮子的下沉过程让饵在一定范围内作自上而下的运动,鱼不咬钩,将沉水的浮子提起来是由下往上运动。除此之外还有走水,水走漂移,流速0.5米/秒轻坠小钩慢慢移出钓点,移位30厘米,由左前方移到正前方没口,再往右20厘米就有口了,而且形成规律。钓组的动和人为的动相结合是传统钓的精髓。
悬坠的动更丰富。从机制上说,子线七八厘米到二十余厘米就是结合了鱼的密度、泳层和食相变化,为移饵就鱼服务的。受浮漂牵引,坠到位了子线还在摆动,并在钩和饵的作用下作自上而下的运动,子线越长钩到位越慢,以饵的缓慢飘落引起离底鱼的视觉注意。
浮漂和坠、钩、饵达到平衡,让钓组具备了移饵就鱼的能力。两钩失去一部分饵重或一钩的饵溶散了,在浮漂的作用下钩会自行向上运动,由钓底变为钓离底,坠钩沉底的传统钓做不到。坠重决定调目的高低,调整简单,添减铅皮就能改变浮漂的上浮能力,并使钩具备了向上运动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