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坐车或步行经过潇湘大桥时,就会心情激动、浮想联翩。
潇湘大桥是湘河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她,位于湖南永州冷水滩城区中心、沟通凤凰园经济开发区与河东新区,是冷水滩城市道路框架的脊梁,长592.68米,其中主桥长335米,桥宽19米,其中行车道宽15米,两侧人行道各宽2米,系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三孔跨径,其中主孔跨径155米。
冷水滩原有一座湘江大桥――曲河大桥,1978年5月1日建成通车,但离市中心较远。恢复冷水滩市的最初几年,从河西到河东的交通主要靠轮渡和简易舟桥沟通。若遇涨水,人们只有“望江兴叹”。
母亲河――湘江在隔离着两岸人们的交往,市区建桥计划也呼之欲出。1989年根据冷水滩市委常委会的意见,市政府决定,举全市之力,在城区中心地段修建一座横跨湘江的桥梁,定名为“潇湘大桥”。随即成立了“冷水滩市潇湘大桥筹备处”,从市人大、武装部、建委、交通局、物资局、航运公司等单位抽调人员,组成筹备处办公室。
筹备处的主要任务,归纳起来有三点。第一,宣传建桥的意义。潇湘大桥的修建,将冷水滩城区河东、河西连成一片,极大地方便市民的日常生活,将有力地促进城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使城市景观发生较大变化,为冷水滩建成零陵地区的中心城市打基础。大桥贯通322国道,拉近河东河西距离7.8公里,节省运输时间,便利交通,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兴建桥梁是社会公益事业,倾注着市民的关注和关心,这次筹资拆迁等工作将有力地调动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增强市委、市政府的凝聚力。
第二,争取工程立项。工程立项之前有很多准备工作,其中撰写可行性计划是最重要最基础性工作。可行性计划内含的技术指标很多,它包括工程建设的必然性、必要性、预算、筹资等一系列重要内容。可行性计划由市建委牵头,组织计委、交通局等政府职能部门的专业人员草拟,经多次修改后,形成政府文件,报上级政府和主管部门审核批准。
大桥建筑地点的选定,当时争执很大,从城市中心思想出发的人,主张西岸选点在浮桥上面一点的人民码头,即连接河西人民路。不利因素是河岸河床距离太近,引桥过长,对原街道及建筑物破坏极大,不宜选择。从地形和城市发展角度出发的人,主张选定红星码头(现建桥的地点)。有利因素是河岸较高,引桥对两岸原有的设施破坏不多,宜于延伸与风凰路连接。此意见经过湖南省桥梁专家几次现场勘察、论证,最终选定。现在来看河西建桥点选红星码头是非常正确的。
第三,筹集资金,这是大桥建设的关键。初期预算,大桥总投资4000万元,其中主体工程投资2500万元。1992年湖南省建筑工程造价调整,大桥主体工程造价增加到4000万元,总投资增加到6000万元。为此,冷水滩市委、市政府花了很大的精力,使出了浑身解数,也引起了人们的不同说法:有的人认为,资金缺口大,桥建不起来;有的人则说,按现在这种经济状况,要把桥建好,不要10年,也得5、6年……
市委、市政府顶着压力,采取三种筹资方法,力争三年竣工通车。一是争取拨款,这是大桥资金的主要来源。带着全市30多万人民的期望和冷水滩的发展蓝图,领导跑资金,办事人员也跑资金,其诚心感动了上级机关。省计委、省建委、省交通厅、零陵地区行署等单位几次拨款,工程造价调整时,又增加拨款,确保大桥施工的顺利进行。
二是自筹资金。市委、市政府为将建桥决定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组织召开党员会、团员会和居民会,号召广大市民为修建大桥作贡献。首先,组织捐款。动员党团员及人民群众,响应市委市政府的号召,积极捐献,共收到捐款15.27万元,长丰集团为大桥筹建处捐献“猎豹”车一台,以提高办事工作效率。其次,有偿集资。当人们提起过轮渡的拥挤和骑车过浮桥的摇晃时,就会想起心目中的“大桥”而慷慨解囊,以急政府之所急,解政府之所困,共收到集资款247.7万元。此款待大桥通车后,由政府偿还。
三是贷款。在上级拨款和自筹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市政府毅然决定向银行贷款。银行向客户贷款,是其正常业务,无可非议,但一级政府以法人资格向所属的银行、信用社贷款,是有悖贷款原则的,因为政府是社会监管人,不能作为债权人申请贷款还款,但是为“桥”筹措资金而善意地违了责。
在大桥各项准备工作基本就绪后,1990年潇湘大桥被上级批准立项。1991年12月成立“冷水滩市潇湘大桥指挥部”,时任市长的李德旗任指挥长,副指挥长若干人,由市人大、政府、政协、武装部等部门负责人组成,并由一名副指挥长主持指挥部日常工作。强大的领导阵营,说明了市委、市政府对大桥工作的高度重视和盼桥的殷切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