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发了一个在比赛中连续发球得分的小视频,看大家还挺感兴趣的。当时想到发这样一个视频,是因为在和业余球友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大家普遍发球水平一般,尤其是双打的时候,面对对方两个人接发球站位都靠前,心理压力一大,发球质量更是直线下降。
发球是羽毛球中唯一一项完全由自己决定的技术,从这个角度来说好像是最简单的,但实际上,“万事开头难”。真正回合打起来之后,在场上该怎么打,该怎么轮转都很清楚,反而是在发球环节,很多业余球友不知道该往哪发、该发什么样的球、该用什么样的节奏发。在我看来,发球其实是决定了下一个回合走向的关键选择,用正确的节奏把球高质量发到正确的区域,这个回合基本上就赢了一半了。
也就是说,发球看起来是一个简单的技术动作,但实际上包含着很多学问。从技术特点来说,*球和吊球有相似处,平抽和快挡有相似处,但是发球是一项完全独立的技术动作,和其他技术动作不同,所以发球是需要拿出专门的精力来练的。我小时候打球,印象中都学了四五年了,教练才开始教我反手发球,练了两三个月才稍稍有点样子,因为反手发球需要大拇指顶住拍柄,类似于反拍的握拍。小朋友刚学打球的前几年,由于能力不够,还不能做到正反握拍的转换,这种时候很难理解反手发球的动作要领。等到进行了几年的常规技术练习,对反手握拍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才能开始反手发球的训练,可见发球的技术含量不低。
所以对于业余爱好者来说,发球不仅仅是平时打球时的一个“小步骤”,更应该是你要拿出时间和精力来专门训练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发球的练习,我的建议是:注重正确的握拍,正确的发球姿势,力求规范,然后多加练习,提高稳定性,这样才能在实战中,尤其是关键时刻保证发球的质量,发挥发球的作用。
在网上看到大家讨论我的发球,尤其是发后场得分率很高,是不是有什么诀窍。说实话,我的诀窍就是发球当时的感觉,比如本来已经做了手势告诉搭档我要发什么球,但是发球的瞬间感觉对手的站位有破绽,或者突然觉得自己发另一种球的感觉更好,那我就会马上改变。这个真的没有什么规律套路可言,非要给出原因的话,可能是天赋吧。
因为我经常有这样临时的发球改变,在搭档初期傅海峰会有不适应,但后来沟通了之后我们也达成了共识,比赛场本来就是瞬息万变的,如果你总是固定套路,那对方就很容易去应付,比如足球里的C罗梅西,他们过人绝不是事先想好了套路再去实行,而是根据防守队员的实际情况来即时选择过人的方法。所以逐渐熟悉了之后,我的这种临时“变卦”的习惯,也不会影响到我和傅海峰之间的战术衔接。当时我们还开玩笑说,这种发球节奏多好啊,连搭档都能骗到,那对手更是被骗的晕头转向。2007年全英对阵陈俊明/吴甲亮,我记得好像是第三局中段,比分咬得特别紧的时候,傅海峰也连续来了两次实际发球和手势不一样的情况,而且都得分了。比赛后我问他,他给我的回答也是:感觉来了。
当然了,发球也是可以有假动作的,比如说发后场球,我有时候就会在发球前徒手做几个发网前球然后举拍封网的动作,给对手一定的心理暗示,然后再发后场;或者不断改变发球前整个动作的节奏、停顿时间,打乱对方的节奏,对方重心一乱,我发个后场,成功率就高了。
在我交手过的运动员中,让我觉得接发球特别难受的都是左手持拍的,比如陈文宏,首先节奏上我会觉得很奇怪,然后他的发球真的是过网之后会急速下沉;傅海峰的发球也很好,他的球过网之后的急速下坠非常明显。
相比于上述两位,泰国的左手将博丁的发球真的是最让我头疼的,他的发球带有明显的切击动作,现在“小黄人”的发球也是这样,只不过比较而言,博丁的发球更飘,而且还会带着明显的旋转。球翻着跟头过来,第一是下坠明显,第二是根本找不到球头在哪。有的时候甚至会出现球是冲着1号区来的,结果飞到一半开始往5号区拐。有一年韩国公开赛和他打,没记错的话,我接他的发球前十个都是只能把球挑起来。我这接发水平还可以吧,但是那次真的是根本没法积极处理球,只能挑起来,特别被动。每次和他们打,包括有一年的苏迪曼杯,都是打满三局,都打得很艰难,他的发球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总结起来还是一句话:好的发球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