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从榆林中学毕业的杜聿明,和妻子曹秀清结了婚,次年和同学一起来到北京。
本来他们想共同报考北京大学,但由于目睹了北洋军阀贻误政事、膺窃国柄的黑暗统治,内心那颗压抑不住的爱国之心,让他们感觉十分愤怒。
恰逢此时《新青年》杂志上刊登了黄埔军校的招生广告,受到革命思潮影响和熏陶的杜聿明,经过慎重考虑后,选择报考黄埔军校。而这个选择,成为他一生重要的拐点。
在黄埔军校学习期间,杜聿明十分刻苦,对待学习从不马虎,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毕业后被分配到何应钦第一教导团、第一营第三连当见习官兼军需上士,后来因为表现突出,多次晋升。
一直到抗日战争时期,杜聿明已经升为了师长。
虽然是国民党将领,但杜聿明的心中始终有一颗爱国的红心。纵然国民党当局不作为,杜聿明却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大大挫败了日军的嚣张气焰。
1938年,装甲兵团撤至湖南湘潭整训,扩编后改名200师,杜聿明任师长。
在湖南期间,长沙经历了一场大火,但国民党长沙市警察局人员与放火队员,竟然趁机来到湘潭城下,意欲火烧湘潭城。
杜聿明得知此事后大为震怒,不仅收缴了放火队的器械,还派人对放火队成员严加看管,而且狠狠斥责了这种草菅人命的做法。杜聿明还特意张贴的布告,严禁放火焚烧湘潭县城。
杜聿明用一己之力,救下了湘潭城数十万人的生命,事后湘潭万民感恩戴德、万民称颂!
1939年11月,杜聿明担任国民党第五军军长,率领部下参加了桂南会战,在昆仑关和日军进行了激烈的作战,重重挫败了素有“钢军”之称的日军第五师团,成就了我国抗日战争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图-杜聿明
步步深渊,万劫不复正所谓人无完人,杜聿明在军事领导上也有自己的缺点,其中最大的缺点就是不善断,这一点是兵家的大忌。
古话说得好,“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带兵打仗的人在外,对于领导的一些指挥,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军事形式进行合理判断,不能一股脑全盘照收。毕竟在战场上的人和远在千里之外朝堂上的人,对战场的了解度不同。
杜聿明此生最大的错误,就是在战场上“太听话”,不能做到“善断”。
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杜聿明率领部下远征滇缅,在此期间蒋介石对其进行遥控指挥,做出了很多错误的决定。
杜聿明并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和蒋介石进行汇报,并且提出恰当的解决方案,而是按照蒋介石的命令行事。最后导致大军误入了野人山,延误了战机不说,还导致我数万中华儿郎葬身荒野,可谓一重大军事失误。
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但“满腹经纶”的杜聿明,却似乎并不是很理解这句话。前有抗日战争时期血的教训,后又有解放战争时期的“重蹈覆辙”。虽然杜聿明在黄埔军校学习期间成绩优秀,掌握了丰富的军事理论,也有非常多的军事实践,但他“不善断”的缺点却让他本该平顺的人生,步步走向了下坡路。
其实杜聿明对时局有着非常清醒的认知,但每每和蒋介石因此发生冲突时,杜聿明却不能坚持己见,而是选择了屈服,按照蒋介石的命令形式。纵然一次次实践证明了蒋介石的判断失误,杜聿明仍然不懂得如何争取,更不懂得如何说服,只知道“按部就班”。
解放战争时期,杜聿明从徐州撤退的时候,他和麾下各个兵团的司令光一致认为,撤即不能打。
面对蒋介石的压力,杜聿明最终还是选择了屈服,也同时把自己麾下30万的士兵,通通带到了陈官庄的绝境中,走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