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光器(即光分路器)是多个输入端和输出端的连接器件,可实现光网络系统中光信号的耦合、分支及分配等,是光纤链路中最重要组成部分。常用M×N来表示一个分光器有M个输入端和N个输出端,在现如今组网中使用的分光器一般都是1×2、1×4分光器。那么您知道分光器光衰多少?分光器如何选购?一分二分光器如何使用?
分光器光衰多少?如何计算?
分光器的四大常用技术指标:波长、插入损耗、附加损耗以及分光比。其实分光器最主要的指标是分光器在特定的分光比下所产生的不同光衰,在不同分光比的条件下,分光器光衰也不会不同。那么分光器光衰如何计算呢?分光器光衰值=发送光功率 附加损耗 插入损耗 裸纤损耗。
1.分光器分光比计算
☛ 公式:ki=Pi/SP*100%
其中,Pi为每条光链路所需的驱动功率,SP为激光器所带各光链路的所需驱动功率之和。
注:实际使用中厂家已注明了分光比,如一分二为80%:20%或70%:30%;一分三为70%:15%:15%;一分四为70%:10%:10%:10%。
2.附加损耗计算
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可以进行附加损耗值的测量,只需要按照一定的操作规范进行数值的检测和记录即可, 做好不同链路的分类。
一般1×N 单模标准型分光器损耗如下:
3.插入损耗计算
☛ 公式:IL=-10lg(Po/Pi)
其中,Po是输出端的光功率,Pi是输入端的光功率。
注:公式中Po/Pi相当于分光器的分光比,即:IL=-10lg(ki)。例如有一分二分光器,为二八分光,即分光比为20%:80%。其20%分光链路插入损耗理论值为-10lg(20%),大约等于6.99dB。
4.裸纤损耗计算
实际操作中,这个数值不用计算,有一定的参考标准。要严格参照数值标准,对不同波长的损耗数值进行测量,确定最终的损耗数值。
注:活动连接器衰耗:一般每个为0.5dB。
分光器类型有哪些?
分光器根据应用范围的不同可以分为盒式分光器、托盘式分光器、机架式分光器、壁挂式分光器等。盒式分光器一般用于光纤配线箱等;托盘式分光器一般用于机房ODF光纤配线架及光缆交接箱等;机架式分光器安装在标准的机架里;壁挂式分光器可以安装于墙壁上。
分光器根据制作工艺的不同可以分为熔融拉锥型分光器和平面波导型(PLC)分光器两种类型,其中平面波导型分光器(PLC)被广泛应用于FTTx和PON中。
熔融拉锥型分光器是将两根或多根光纤进行侧面熔接而成;平面波导型分光器(PLC)是微光学元件型产品,采用光刻技术,在介质或半导体基板上形成光波导,实现分支分配功能。这两种类型分光器的分光原理类似,它们都是通过改变光纤间的消逝场相互耦合(耦合度,耦合长度)以及改变光纤纤半径来实现不同大小分支量。
注:在半导体刻板上,利用光刻技术雕刻出“Y” 形波导耦合器,将这些“Y”波导连接在一起就构成了逐级分光,可实现1×2、1×4、1×8、1×16、1×32、1×64等的分光比。
面对以上众多类型的分光器该如何选择呢?我们可以先确定使用场合,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分光器,例如在分路少且光波长不敏感的(也就是只需要1×2或1×4就足够)使用场合,选择熔融拉锥型分光器;若是在FTTH等需多个波长的(也就是1×4以上)使用场合,选择平面波导型(PLC)分光器,因为平面波导型(PLC)分光器分光一致且通道均匀。
分光器使用原则及规划
常用分光器的分路比有1:2、1:4、1:8、1:16、1:32、1:64几种,需要时还可选用2:N光分路器或非均分光分路器。光分路器配置时必须考虑设备每个PON口和光分路器的最大利用率,根据用户分布密度及分布形式,选择最优化的光分路器组合方式和合适的安装位置。分光器使用原则有两条:一是尽量采用一级分光,二是分光级数不超过二级。采用一级分光的原因有三点:第一可最大限度的提高PON利用率;第二故障诊断方便;第三系统可靠性高。那么分光器如何放置呢?
(1) 采用一级分光方式,光分路器在驻地网时,分光器可安装于室内或室外,室内安装位置包括小区中心机房、楼内弱电井、楼层线路箱等。分光器的上连光缆可分别来自一级光交接箱、二级光交接箱或光分纤箱这三种途径。此方式主要适用于已建成的小区规模较大、用户密度高的情况,如高层住宅等。
(2) 若是采用二级分光方式,光分路器可分别安装于主干层或用户配线光缆层,在主干层时,分路器可安装在一级光交接箱、二级光交接箱或光分纤箱内。此方式适用于用户比较分散的情况及新建用户光缆网。
一分二分光器如何使用?
一分二分光器可将多个功能集成到单一芯片上,有效减少尺寸和成本。一分二分光器具有宽范围工作波长、良好的通道间均匀性、高可靠性和小尺寸,被广泛应用于PON网络来实现光信号的功率管理。那么一分二分光器如何使用?具体方案如下:
总结
随着光网络改造的进行,分光器的用量越来越多,而且分光器的质量对光网路的影响也越来越大。选择合适、有效、经济的分光器及生产厂家,会让我们在网络改造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有效减少后期在维护管理上的投入量及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