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农民日报】
✦ ✦✦ ✦✦ ✦✦ ✦
台盘人在“村BA”大火之后,沉住了这口气。看来,对“村BA”下半场的精彩,需要给点耐心,但很可以期待。
✦ ✦ ✦ ✦ ✦ ✦ ✦ ✦
杨雄抱着膀子站在那里,一脸无所谓地看着一波又一波闻风前来的记者,连连摆手,不想回答也许已经重复了很多遍的问题。
他一身黄色篮球比赛服,硕大的号码“69”几乎占满整个后背,上方“村BA圣地”几个小字却显得比号码更醒目。
杨雄的面前,就是今夏火遍全网的贵州省黔东南自治州台江县台盘村的篮球场。此刻距赛事结束已月余,漆成蓝色的21级水泥看台空空如也,如果没在网上看过两万多人聚在这里山呼海啸的场面,很难想象这是同一个地方。
球场一侧,身穿球衣的两个小朋友和一位老大爷在练习投篮,台盘村年轻的驻村第一*张德正在场边带人摆放宣传板,准备迎接又一波前来参观的人,要想采访还得等一会儿。
杨雄的背后,是与篮球场一路之隔的小餐馆,时近中午,六张桌子说话间就挤满了建筑工人,他们承接的活计是为球场附近临街门面房进行整修装饰。餐馆里外张罗的只有老板一人,此刻已经忙得脚不沾地,我们也不好意思打扰。
“你们还是采访采访他吧”,简单应酬几句后,杨雄向我们推荐了另外一位赛事组织者张寿权。说完,自己就从记者堆里钻出去,骑上电动车一溜烟消失了。
坐在餐馆里看向球场,蓝色的施工挡板把这两块场地围了半圈,黄色挖掘机停在一堆堆沙土旁。张寿权望着前方说:“篮球场正在搞扩建。”
看来,“村BA”下半场的哨声已经吹响。
令人震撼的“村BA”比赛现场 张奎 摄
1
资本都来了,好事儿?
“村BA”的上半场火成今天的样子,任谁都没有想到。
7月,台盘村篮球赛像往年一样如期举行。其实不只台盘,在号称“苗族第一县”的台江,每年的“六月六苗族吃新节”,几乎每个村子都会搞篮球赛;而在节日期间举办的二十多个传统活动中,参与人数最多、观赛人数最多、场面最为热闹的也是篮球赛。
也许是受疫情影响,人们那种参与集体活动的热情,被一定程度压制后会在某些时间点上出现井喷,今年台盘村“吃新节”篮球赛的观赛人数就创下了历史之最。篮球场四周座位最多容纳1万人,坐不下的就站着,一圈一圈向外扩展,硬是挤进了2万多人到现场观战。
“有的爬到场边树上去看,有的从五金店里租来梯子站上去看,有的挤在沿街商铺二楼去看,有的干脆跑到旁边的山顶上去看……”张寿权往楼上一指:“比赛的时候,你从外面看,这些门面房二楼的窗口全是人脸。”
比赛现场人山人海
自媒体时代,且不论比赛本身的激烈程度和竞技水平,仅是这样的观赛场景和火热氛围,就足以疯狂收割流量。果然,当一位摄影师观众拍下这些画面传到网上,瞬间全网刷屏。从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到篮协主席姚明,从韩旭、马布里等篮球名人到全国各地的草根球员,台盘篮球赛在网上吸粉无数,更有不少粉丝不远千里“奔现”打卡。
在流量簇拥下,台盘村的民间业余篮球赛,被智慧的网友参照职业联赛的简称,赋予了“村BA”这个响当当的名号。有了这个脍炙人口的“IP”加持,各路媒体竞相关注、蜂拥而至,而被这波大流量挑动敏感神经的各路资本,也随之涌向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
这些猛然间到来的“冲击”,村中人始料未及。
辅警王再贵见到我们第一句话就是:“我实在不知道还能聊什么了。”这个退役回乡的小伙子,既是“村BA”的主要组织者之一,也是比赛现场的解说员,因其颇具煽动性和风趣幽默的解说风格,被大伙儿称为“气氛组组长”。
“火了之后有点累”,王再贵说,有时一天就接受了近十家媒体的采访。回忆起村里比赛那几天,请不下假的时候,他就驱车23公里往返于县城和台盘,困了就睡在车里,“可就是那时候也没觉得这么累”。
来自台江县投资促进局的张德到台盘驻村刚4个多月,这里的球赛盛况他也是第一次领略。“球赛火了,工作量也比以前增加了不少。”张德说,除了全国各地的媒体,很多资本和项目也都随之而来。省内外已经有好几家企业直接跟村里联系,想对“村BA”进行商业化开发和打造,一张嘴就是几十万元的冠名费甚至上百万的深度合作金额。
台江县文体广电旅游局体育中心主任张斌的电话也几乎成了投资热线,上海等一些大城市的篮球俱乐部和赛事运营公司纷至沓来。县里和村里都觉得“这把火”机不可失,在利用“村BA”这一文化品牌来打造体育旅游综合体,培育乡村文化、体育休闲、赛事旅游等产业,以此拓宽台盘村甚至整个台江县农民的增收路径上,大家的认识比较一致。
而那些对村里的球赛进行商业化开发有抵触的村民不这么想。
79岁的老人龙文发从十几岁开始就是村里球赛的主力,比赛一直打到40多岁,自己玩到50多岁跑不动了为止,但是每年的比赛还都要去看。
在谈到球赛火了之后,要不要从里面挣钱时,龙文发甚至有点生气:“挣什么钱,不能收费。以前吃不上饭的时候都坚持办下来了,要收钱还不如不办!”这一点在年轻一代里同样有共鸣。张寿权说,别说收钱了,每年大家都是往里面凑钱来办比赛。如果火了以后靠门票赚钱,那就对不起十里八乡的父老乡亲。
“你们要是看比赛还收钱,我可是要指着鼻子骂你们。”这是村里另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对村党支部*张寿双半开玩笑似的“叮嘱”。在张寿双和张德看来,虽然这种声音对资本介入“村BA”存在认识误区,但在村民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那些直接参与赛事组织的年轻人,其实更担心明年比赛的接待能力和安全问题。“我们的比赛虽然是业余的,但是身体对抗还是很激烈的,估计明年参赛队伍和观众人数都会更多,毕竟今年这不是火了吗?人一多,这种激烈程度就会增加,如何保障球员和现场观众的观赛安全是一个关键。”王再贵说,另外,停车、吃饭、住宿包括上厕所这些问题都会因为人数增多带来很大的压力。解决不好,都可能会出事。
台盘村召开村民大会讨论“村BA”下一步发展方向
这些都成为摆在“村BA”面前必须重视和尽快解决的问题,怎么解决?大家的事儿大家商量着办,开会。
8月20日和23日,就在这两块已经成为“网红打卡地”的篮球场上,台盘村的乡亲们连着开了两次村民大会,核心议题就是篮球赛火了之后怎么搞?
从怎么保持球赛的“村味儿”到如何利用好破圈机遇强村富民;从怎么扩建球场、更新设施到如何保障安全基础上提升接待能力和水平;从稚童学生要求增加篮球培训课到白发老人提出如何发挥余热……
每一个议题都与“村BA”下半场的走势紧密相关。按在场村民的说法,两次会议讨论的热烈程度不亚于“村BA”比赛现场。
2
最大的担心,变味儿?
村民对“村BA”保持原生态的坚守不是凭空而来的。
记者和球场上的两个小朋友一起玩了会儿篮球,与印象中略显羞涩的山村孩子相比,刚上二年级的龚子琦和张家祥显得大方、主动。他们说,每天晚上这里就会聚齐一群小朋友打篮球。龚子琦还很骄傲地说:“我是跟我妈妈学的,我妈妈就是村里的女篮队员!”
在台江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张斌为我们抱来一大厚本台江县志,蓝色硬皮已多处磨损,内页有点泛黄发脆。其实,早在1908年,一些从国外回来的留学生就把篮球运动带到贵州。翻看县志,1935年,县立高等小学操场上立起的简易篮球架,为台江出现篮球运动的最早记录。
不知道是什么样的缘由,让篮球这一运动在台江特别是苗乡村寨就此扎根并蔚然成风。1957年4月,台江县首届农民运动会举办时,有18个代表队、356名运动员参赛,其中就有男篮队15支、女篮队3支。
上世纪70年代,革东“苗寨女篮”运动员刘鼎英被选为贵州省代表团成员,赴北京参加全运会,还受到国家*接见,这也成为台江民间篮球在“村BA”火出圈之前的高光时刻。
按照张寿权的说法,自己也忘了具体几岁开始打篮球,总之从记事儿起全村人几乎都爱篮球、打篮球、看比赛。早年间,村里还都是泥巴路的时候,没球场,就随便找块空地;没篮球,就用布头捆成球;没篮筐,就在地上插根木杆、钉块木板,板上再固定个铁圈……篮球这项运动早已融入台盘村人的生命里,对篮球的热爱也写进了村民的基因里。
已经持续了一百多年的“六月六吃新节”,对于苗族村民就像过春节一样热闹。这一天,来自附近村寨的村民们盛装打扮,带着鸡鸭鱼肉聚到一起,通过举办斗牛、赛马、斗雀、田径、对歌等各种民俗活动庆祝丰收。据村民回忆,大概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篮球赛成为“吃新节”系列活动的新成员,并很快成为最吸引人关注的项目,一直传承至今。
不管在多远的地方打工,一到过节乡亲们都要回来,或者参与组织、或者参加比赛、或者只为观看比赛。篮球赛的所有费用都由村民自筹,每个人根据自己的能力,十块二十不嫌少,两百三百也都行,挣钱多的老板有的捐一万元,有的捐七八千。王再贵说:“今年比赛一共募集了6万元左右,再向球场附近摊位收些卫生管理费,就这样,整个赛事的奖金和其他支出就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