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想跟朋友们来说一张“泄脾湿”的方子。它是谁呢?是泽泻汤。
这张方子,源于《金匮要略》,非常简单,就是泽泻、白术,水煎服。
也许有人会问,就这么简简单单的两味药,能干啥?我跟你讲,它的能耐大了去了。
下面,我们就从这则案例中来体会吧!
话说有这么一个女子,医案记载姓吴,38岁,是一名老师。
大概一周以前,她就感觉自己脑袋有点晕,十分影响讲课,于是就请假回家休息。
本以为休息几天就会好,哪成想,她的眩晕越来越重,到最后竟然不能起床。一旦坐起来,就感觉天旋地转,满屋子的柜子、窗户、桌椅都在旋转,而且还伴随耳鸣。
一旦眼前转起来,她就呕恶,吐涎,胸闷。
怎么办呢?此人后来就投中医治疗。
刻诊,见患者苔白腻,脉象弦滑,细问得知,嘴里经常发干,但是又不想喝水。
当时,医家给开了一张方子,但见——
泽泻、茯苓、车前子、半夏、代赭石、白术、川牛膝,所有这些,连续用了5剂。
结果,患者的眩晕感完全消失,起身走路的时候,眼前也没有物体晃动之感,生活和工作,都恢复正常。
这是医案的基本经过,十分简单。
这里头有什么道理呢?具体探讨之前,我想先问你一句话——你从前一定划过船吧?
一叶小舟,荡漾在水上,那是什么感觉?是不是飘来荡去、随波逐流、摇摆不定?
这种感觉,和方才医案里所说的眩晕,像不像?
你看,这就是中医对眩晕这件事儿的理解。一叶小舟,相当于我们的头部。船下的水,相当于我们体内的痰湿水饮。
当我们发生位移的时候,痰湿之邪如水波一般荡漾,我们的脑袋就跟着迷糊。这就是眩晕的由来之一——痰湿中阻、阴浊上犯。
这样的一种情况下,患者的舌脉肯定会有明显的痰湿之候。比如说舌头,苔往往白腻,或者胖大有齿痕。脉象,往往弦滑。
上文医案里的患者,口干却不欲饮,那就是痰湿内阻,津液不得布化,导致口干舌燥,同时又因为痰湿中阻,脾胃之气失常,所以就喝不下水。
胸闷、耳鸣,是阴浊上泛、阻滞清阳的表现。呕吐痰涎,那是痰湿水饮向上反,从口中溢出来了。
当然,以上这些,都是我为了大家的理解方便,采用的通俗讲法。
总之,这个人的问题,其实就出在痰湿水饮上。
怎么办呢?当然要把它们排出去。这就好比用一台抽水机,把它们抽出去。
怎么抽?我们再看看当时医家用的配伍——泽泻、茯苓、车前子、半夏、代赭石、白术、川牛膝,所有这些,连续用了5剂。
这里头,请大家密切注意泽泻和白术这两味药。
这两味药,就是我方才开篇处说过的经方组合——泽泻汤。
其中的泽泻,利水,能把痰湿水饮通过小便往外排。白术,苦温健脾燥湿,可以杜绝生痰之源(脾为生痰之源,健脾燥湿,就意味着掐断了痰湿生成的根源)。
两味药配合,患者体内的痰湿水饮就少了一大半。这是全方的基础,是不可或缺的中流砥柱。
其他的药材,都是锦上添花了。茯苓、车前子、牛膝三味药,善于利水,辅助化解水饮。代赭石和半夏,降逆、止呕、燥湿,不让痰湿水饮之邪往上冒。
就这样,经过一番调治,患者体内的邪气被化解掉,这就好比小船靠了岸,不再受风浪颠簸了。
这就是泽泻汤的应用实例,我不知道你看懂了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