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佳节即将到来,多少文人*客寄托相思,吟诵咏月名作,将心中那股相思之情变得更加浓烈。古往今来,中秋佳节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在八月十五那天夜里,就会有一轮皎洁的明月形如玉盘般高挂在天上,人们常说:中秋月正圆。所以民间很多人便把月的圆当成了团圆的象征,也把中秋节作为家人团聚的日子。
然而在这秋高气爽的农历八月里,人们的心情总是充满了喜悦与期待。“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人们赋予了中秋佳节美好的意义。“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圣晓”也生动的描绘了宋代古人们对团圆、团聚之情之景的向往与体现。
赏月赋诗,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中秋赏月之夜,沉浸在节日里的人们必不可欠缺的是那一方寄托着美好祝愿的月饼。而月饼向来有着悠久的历史,象征着团圆和睦。身处在省尾国角的潮汕大地,月饼同样赋予了潮汕人温馨、幸福与快乐的意义,同时也带给了在外游子们一种浓浓的乡愁。然而,在我的家乡,每当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来临时,最能够让我勾忆起思乡之心的却是家乡那一方小小的酥饺。
什么是酥饺?其实酥饺就是一种潮汕小吃,同时它也被称“油锥”或者“油香仔”。在我的家乡汕头濠江,就有中秋节前夕做酥饺的习俗。而做好的酥饺除了一小部分要拿给家里、邻里的长辈们品尝之外,大多部分要在中秋那天用来祭祀先祖和酬拜神明。而做酥饺的前夕,乡邻之间便会早早就约定好先上谁家做酥饺的日子。
在我的记忆中,每当中秋节即将要来临时,家里的大人便会与家里的亲戚、邻里间相互询问彼此做酥饺的日子,待到日子一到便相约前往各自家中开始帮忙做酥饺。最难忘的是每当轮到来我家酥饺的时候,家里的犹如过节般的热闹会使我们这些孩子有一股莫名的兴奋,仿佛在期待着什么一般。这时候,母亲便会早早的在家里的大厅中摆了一张大桌子,将做酥饺的设备和材料都准备好,等待着邻里与亲戚们一起动手的号令。
大家别以为做酥饺只是大人们才能*活,其实不然,小孩子们在其中的功劳也是不可忽视的。在准备原材料的时候,花生才是重要主角之一。每次要做酥饺前,母亲会将事先剥好的花生仁放在大鼎里炒熟,然后再把花生仁褪皮和捣碎的任务交到我的手中。花生仁褪皮相对我来说是比较简单的任务,将盛在竹篾匾里的花生,双手反复一搓,花生皮儿便纷纷脱落。“将军自起舞长剑,壮士呼声动九垓”,在我那娴熟而又飞快的动作之下,没一会儿,给花生褪皮的任务便完成了。下一道工序就是捣花生仁了,捣花生仁是一道看似简单而却需要力道和耐性的工作。首先要将褪好皮的花生仁放在石臼中,再拿起石杵慢慢的捣碎花生仁,等到花生仁捣出油了,也变成类似粉末状时,便成了。所以孩子们在这项繁琐而又精致的制作酥饺过程中是功不可没的。
所有的任务完成了,这时候,母亲便会将捣好的花生仁、芝麻、和白砂糖混合搅拌均匀,那么制作酥饺的花生馅料就准备妥当了。大人们也都来齐了,只见大人们将加过水和油的面粉反复揉搓,然后拧成一小块一小块的面团,甩在桌子上,撒上面粉,用事先准备好的玻璃樽在面团上不停的碾压转动,以风驰电掣的速度进行着,动作之娴熟,实在是令我惊叹。不一会儿,碾压成薄片的的面团用圆杯子压出一张圆形的片儿,中间把馅料放上,再沿着酥饺的边缘捏出间隔相等的褶纹,那么一个月牙形的酥饺便做成了。或者你想做成圆月形状的酥饺,你只需要将碾好的皮儿放在事先准备好的玻璃杯上,中间放点花生馅料,再放上一张薄片的皮儿,放在桌子一扣一压,一个圆形的酥饺也做成了,样子十分好看。
大人们一边拉着家常,一边做着酥饺,小孩子们一边好奇的看着大人们的手艺,一边在旁边追逐嬉戏,这样的场面十分融洽。就这样,一个又一个月牙形和满月形的酥饺在心灵手巧的潮汕妇女们手中完成了。接下来就要进入到最后一道工序,炸酥饺。
将酥饺放进早已加热好的花生油里,顿时一个个酥饺在油锅里开了花。如果要将食物讲究到极致,那么色香味亦不可少。而母亲对于刚刚出品酥饺的成色却十分讲究,她认为,炸出炉的酥饺好不好看,决定了祖先与神明给予的祝福与肯定,成色不仅要好,味道也要正宗,制作手艺一定要遵从古法。所以炸酥饺需要掌握火候,那么这样出炉的酥饺才会好吃又好看。母亲是这方面的能手,所以每次都能炸出金黄色的酥饺,一口下去,就咬出口感酥脆,清幽绵甜的那种感觉,令人一辈子难以忘怀。
酥饺做好了,总会剩下一点面皮,这时候,剩下的面皮母亲就会将其做成各种造型,再油炸,分给小孩子们吃。而做好的酥饺,除了拿出一小部分给家里与邻里的长辈们品尝点评之外,大多数是要用来供奉家里的祖先和神明。而我们这些小孩子们在酥饺出炉的时候,往往能分到好几个,然后在一旁欢快地大快朵颐起来。
待到中秋月明时,各家各户都会聚集在各家的庭院之中,茶几上总会放上几盘酥饺,他们欣赏着皎洁的明月,还会喝着工夫茶、吃着自家做的酥饺,热热闹闹的享受着中秋团圆的喜悦。而那温馨而又幸福快乐的情景,是游子们的丝丝暖意,也是浓浓的乡愁。
作 者:黄居浦 图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