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和野生鲥鱼怎么区分,鲥鱼为什么养不了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1-06 11:58:08

直接原因则和洄游、繁殖有关。鲥鱼的自然繁殖非常特殊,洄游途中要求江河有明显的涨水过程,亲鱼方能顺利产卵。而在每年初夏,江西赣江进入汛期,自然洪峰频繁出现,为鲥鱼的产卵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科学观测还发现,鲥鱼产卵规模的大小和赣江6~7月份的涨水频率、洪峰强度密切相关。

然而,赣江中上游建成的万安水电站打破了水文节律,江水被截流,阻断了鲥鱼的产卵通道,自然繁殖深受影响。根据调度安排,万安水库在4~6月份主要满足发电、航运、灌溉等需求,7月1日开始蓄水,汛期削峰流量达2000~3000m³/s,鲥鱼因此陷入“只洄游而不产卵”的恶性循环。

养殖和野生鲥鱼怎么区分,鲥鱼为什么养不了(9)

有人可能会问了:既然自然繁殖受到阻碍,那为何不进行人工繁殖呢?说来令人惋惜,国内并非没有尝试人工繁殖,但由于种种原因,进度上还是晚了一步。

早在1982年,江西省的科研团队就孵化出了30000多条鲥鱼的幼鱼;同一时期,江苏也开展技术攻关,在池塘中驯养野生鲥鱼,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所有的试验都有限制条件:依赖于江河中的野生鲥鱼,一年的繁殖机会只有一次,可供试验的次数很少。

养殖和野生鲥鱼怎么区分,鲥鱼为什么养不了(10)

在人工繁殖方面,如何保护鲥鱼众说纷纭,主要的思路有两个。一是依靠野生鲥鱼,将其转移到人工环境下繁殖,但缺点是野生数量迅速减少,捕到雌鱼的概率渺茫。据文献记载,1986年峡江段鲥鱼的产量只有248kg,相当于250条亲鱼,其中雌鱼的比例还不到10%。每取用一条,就意味着自然繁殖的亲鱼少了一条。

养殖和野生鲥鱼怎么区分,鲥鱼为什么养不了(11)

另一个思路则是不依赖野生资源,而是全程人工培养幼鱼,但缺点也很明显,就是死亡率高,培养周期长。鲥鱼属于中型鱼类,雄鱼在3龄初次性成熟,雌鱼则为4龄,雌雄正常的性别比为1:1。然而,我国驯化时间最长的鲥鱼也只长到3 龄,可见风险之高。再者,人工繁育还面临着近亲繁殖、性状退化的窘境,即便培育成功,幼鱼的体质也比不上野生鱼,放流到长江后难免九死一生。

由于种种原因,长江鲥鱼还是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匿迹销声24年,国内依然能听到鲥鱼的消息,真假鲥鱼的迷局让人难解难分。其实,市售的鲥鱼均不是长江鲥鱼,而是国外同属或同科的近缘物种。比如:名为“美国鲥鱼”的美洲西鲱(Alosa sapidissima),孟加拉国的云鲥(Tenualosa ilisha)等等。

养殖和野生鲥鱼怎么区分,鲥鱼为什么养不了(12)

上一页1234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