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九寒冬,辽宁省辽阳市小北河镇,屋外滴水成冰,屋内却热气腾腾。一排排织袜机线轮飞转,一捆捆线头随着织针上下翻转,几分钟就织出一双精美棉袜。袜厂负责人焦旗,对这样的生产节奏颇为欣喜。
在小北河土生土长的焦旗,经营着辽宁木色袜业有限公司。在这座小镇里,像他这样从事棉袜生产的企业共有200多家,从业者2万多人,年产棉袜25亿双。
连过“环保关”“聚集关”“外贸关”三关的小北河镇,不仅摘取“中国袜业名镇”殊荣,而且随着生产模式由“散”到“聚”,袜业规模和知名度大幅提升,产品远销韩国、日本、俄罗斯、智利、加拿大等国家。
2020年1月7日,在小北河镇富程针织厂,工人在生产袜子。新华社记者杨青 摄
“谁能想到,当初几台旧袜机,成就了一个大产业。”曾为小北河镇第一个织袜个体户的王新不禁感慨。
改革开放初期,诞生新中国第一块国产“的确良”的辽阳市轻纺工业发达,不少人利用当地的纱线原料,空闲时间织袜换钱。王新的“工厂”起步于20多平方米的自家空房,夫妻俩操作着两台嗡嗡作响的织袜机,空气中飞舞着彩线和灰尘,传个话都要扯着嗓子。
提起袜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曾在镇里当了14年主管工业的副镇长卢长宏满脸自豪。但要让袜业“从大到强”“从有到优”,却非易事。
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国内棉袜转入供给过剩。小北河“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生产方式,已很难适应行业白热化竞争需要。“要想不落后于时代,我们就得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开始新一轮创业闯关。”卢长宏说。
从镇政府驱车向北2公里,便是占地30多亩的亿兴污水处理厂,这里见证袜业闯过的“环保关”。
棉袜生产离不开印染,镇里2014年兴建污水处理厂,督促各家袜厂集中处理印染污水。曾经在黑土地留下五颜六色印痕的污水,在这里集中处理、消毒、过滤后,变得清澈透亮。卢长宏说,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今天,绿色生产相当于守住了产业存活的底线。
小镇以西,穿过热闹的街区不远,一栋栋灰白色的工业厂房整齐排列,给古老小镇增添不少现代气息。这里,见证小镇袜业闯过“聚集关”。
快速成长的小北河袜业曾以庭院经济、作坊生产为主。焦旗的辽宁木色袜业有限公司原先坐落在小北河村。“1500平方米的厂房,一半是毛坯房,一半是彩钢房。”焦旗说,大一点的采购商,走到村口扭头就走,“不用看就知道生产条件不达标!”
2019年起,小北河镇引来浙江一百岁集团投资7亿多元,建设总面积30万平方米的东北亚轻工产业基地。45栋现代化厂房内,供水、供电、供暖等公共设施一应俱全,其间还设立集中采购中心、电子商务中心和金融平台,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
2021年,焦旗与60户袜厂一起搬进了东北亚轻工产业基地。“使用成本比农家院高,但惊喜还是不少。”焦旗说,搬进整洁、宽敞的新厂房后,他“好马配好鞍”,花300万元购置双针织袜机的新设备,请来两名大学生设计师,专门设计生产各式潮袜、船袜、丝袜。企业工艺水平的提升,吸引大合作商伸出橄榄枝。“元旦前我们和沃尔玛超市达成合作意向,这几天袋鼠品牌又来找我们代加工。”焦旗说,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生产搞上去,还需销路再拓宽。20世纪80年代,为了给刚起步的棉袜找市场,小北河的男人们往挎包里塞满袜子,走南闯北当起了“背包客”,将爽朗的东北叫卖声喊得震天响……现如今,小北河人不仅在家门口建起袜艺城,打造袜业集散地,还走出国门找销路。
2020年1月7日在小北河袜艺城拍摄的各色袜子。新华社记者杨青 摄
2019年,小北河袜业产业集群前往广州参加春秋两季广交会。不少人从展会上看到商机:“国外市场大,除去关税、运输等费用,每双袜子的毛利润相当于国内市场的2倍以上。”这之后,小小棉袜流行起了“出国潮”。2021年,全镇棉袜直接出口额2500万元,通过浙江等地外贸商出口国外的销售额接近5亿元。
如今,64岁的王新当起了国际“背包客”。2019年,他前往俄罗斯开设了一间120平方米的线下展示店,用于对外展示和交流。就像当初“第一个吃螃蟹”织袜一样,他带头闯“外贸关”探路。
去年4月,王新把一名大学生送到俄罗斯的展示店,手把手带他熟悉业务。“新一代小北河袜业人会是什么样子?时间会告诉奋斗者:未来会更好。”他说。
策划:邬焕庆
统筹:刘铮
文字记者:王炳坤、武江民
编辑:刘羊旸
视频记者:姜兆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