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阳泉日报
寒冬时节,平定县石门口乡南上庄村香菇种植基地内一派繁忙的景象。去年改造的温室大棚内暖意融融,工人们忙着采摘香菇;正在改造的温室大棚内,工人在架设钢架梁。跟随基地负责人周慧善在基地内转转,可以看到两种大棚:一种是用竹竿撑起的大棚,一种是钢架梁大棚。周慧善指着竹竿搭建的大棚说:“这些大棚建起二十多年了,有的墙体已经破裂,竹竿也逐渐腐烂。去年村里筹集资金对温室大棚进行了改造。目前已经改造了一部分,今年得全部改造完成。”
南上庄村是我市较早种植大棚蔬菜的村子,1998年村里就建起了温室大棚。“刚开始在大棚内种植蔬菜,后来引进香菇种植。”周慧善介绍说,“前些年,村里将部分大棚租给浙江人种香菇。我边种菜,边向人家请教香菇种植技术。”了解了香菇种植的基本操作后,周慧善2013年开始试着在大棚内种香菇。
周慧善是土生土长的南上庄人,年轻时在外面跑运输,后来种蔬菜和香菇。“我不愿意给别人打工,一直是自己干。”周慧善说。刚开始种香菇时,周慧善和妻子王千红不懂技术和管理,种菇好坏全凭主观判断,有时候可能一个菌棒坏掉,就会导致一批菌棒全部腐烂。还有一次赶上下大雨,刚做好的菌棒被雨水淹没,当年损失惨重。一路干一路摸索,他们越发认识到技术的重要性。这几年,市县农业农村局多次组织食用菌栽培技术培训,他们都积极参加。对他们来说,要想过上好日子实现致富梦,就得吃透理论、掌握技术。如今,他们已经掌握了制作菌棒、菇棚管理等技术,香菇产量和品质也逐渐提高。
跟随周慧善走进温室大棚,新换的钢架梁银光闪闪,上面铺设着塑料膜。地面上整齐地排列着一排排菌棒,靠墙一侧还有一个简易的软体水窖。王千红和几名工人正在采摘香菇。“香菇种植周期为11个月,可以采摘六七茬,冬天产量低一些,10个大棚一天大概出500公斤鲜香菇。”王千红边干活边说,“俺家的香菇品质好不愁卖,在县城的蔬菜批发市场有固定的客户。”
依靠种植香菇,周慧善家2018年在县城内买了房子,送货车也换了新车。王千红自豪地说:“虽然种植香菇辛苦,但能让俺家的日子越过越好。”自家日子过好了,周慧善寻思着带动村里人致富。眼下正是菇棚最忙的时候,种植基地内有20多个工人在忙活。
村民刘海萍在南上庄村居住,这些年孩子们长大成人、丈夫在外打工,全家日子虽然过得紧张但也幸福。为了减轻家里负担,刘海萍来到了香菇种植基地打工,每天上午7点到11点、下午2点到6点工作。“这段时间我主要负责采摘香菇。”刘海萍说,技术上的事儿她不太懂,对她来说要想过上好生活,就得勤快肯干。如今,刘海萍每月能收入2000元,全家生活比过去“松快”多了。
随着气温下降,大棚改造工程即将停工。改造完成后,周慧善盘算着扩大香菇种植规模,让更多人参与到香菇种植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