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吃不完的,可以装食品袋里,放到冰箱里冷冻,留着下次再吃。
4.五花肉肉馅,放油盐葱姜等调料。我家人口味比较淡,调料放的很少,大家按平时调肉馅方法调味即可。
把韭菜和槐花放入,调好备用。
5.等到烫的地瓜面凉了,加入一些白面,和的比平时蒸包子的面稍软一些。
6.开始包了,把面在案板上拍成饼子,或者用擀面杖擀一下也行。然后捏到一起。注意点是,地瓜面的,在包的时候,和糊弄差不多,捏住了就行,蒸熟了就好了。
7.上锅蒸25~30分钟。
有图有真相。
贰
现在条件好了,想起来做什么吃的,只要不是太懒,或者有家人想吃,都可以随时满足。
人反而没有了太大的食欲,尤其是在各种各样的调味品横行天下的时候,味蕾没有原来敏感了。吃好多东西,都味同嚼蜡,失去了对食品天然味道的体会。
那些旧时平民百姓填饱肚子,赖以生存的食粮,像窝窝头、菜饼子、玉米面的提溜等等。搁到现在,反而比白面大馒头都贵了。杂面粗粮的食品,往往能卖个好价钱。这是三四十年前,所有人都不敢相信的一件事情。
记得小时候,家家户户指着生产队里每年分一点点花生油,对于每户人家来说,肯定是不够吃的。
怎么办呢?
常年吃的油,猪大油占了很大比例。
我们那一带,有个词叫“炼猪油”。
1.首先,买来猪的肥肉,猪板油最好,花油次之,肥肉也行。
那时候,肥肉比瘦肉贵好多,最难卖的是排骨,谁会花钱买些骨头棒子回家呢?只能贱卖。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啊。
2.把板油或肥肉切丁,当然,如果是猪花油就不用切那么碎了,大斩几下就好。
3.锅里加一点点水,放入切好的肥肉,开始炼油。有的人家为了放的时间久一些,可能在炼油的时候,还会放点盐。
每到这个时候,母亲一般怕油水加热后,崩了出来烫到人,总是先盖上锅盖炼一会儿。
4.等到最后,炼的油滋啦子发黄了,就是金黄色的时候,猪油就炼好了。再炼下去,油滋啦子炼焦了,就会发苦,反而过犹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