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食之言代表什么动物,耳食之言形容什么动物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1-06 16:17:52

南怀仁《坤舆全图》中的“无对鸟”,请注意图上还有一对人鱼。

这几乎就是《阿飞正传》中那段关于“无腿的鸟”著名台词的文言版。王大海的《海岛逸志》写于1791年,就在他和大多数中国人仍沉浸在无腿之鸟般对外界的奇想之中时,西洋知识界却已发生巨大的震荡。18世纪启蒙时代的到来掀起了批判质疑的热潮,高举理性主义大旗的启蒙哲人们将古代著作中的怪异奇想作为荒诞不经的迷信大张挞伐。启蒙哲人中最具影响力的大师伏尔泰,在他的讽喻小说《查第格》中,刻意借一场关于怪兽格里芬是否存在的荒诞辩论,来讥讽那些埋首书斋试图给奇想事物涂上真实色彩的老学究们,不过是一群偏执妒忌,宣扬迷信的骗子。编纂《百科全书》的狄德罗,在书中特意开列了“西徐亚羔羊”这一奇想植物的辞条,用以批判围绕它的幻想带来的迷信。西徐亚羔羊是一种奇异的植物,会长出跟羊羔一模一样的果实。狄德罗在辞条中力证这种奇想植物根本不存在,不过是“旅行者或是由于不懂当地语言而造成的误解,或是出于别的什么原因而欺骗自己的同胞,硬把羔羊皮说成是植物皮”,证明这种奇想植物的谬误,则是对迷信与偏见的一次反击。

耳食之言代表什么动物,耳食之言形容什么动物(13)

西徐亚羔羊。

既然奇想事物已经被判定为迷信和偏见,那么它在西洋的命运也就走向了末路。以传播科学理性为己任的新一代博物学家们急忙与这些奇想怪物划清界限。建立现代动植物分类命名学的博物学家林奈,在其巨著《自然系统》的初版本中,还特意划分了“怪异生物”一门,而在出了三版之后,这个门类便彻底取消了。到19世纪,奇想生物已经从学术的神坛上跌进历史的垃圾堆,除了喜爱猎奇的人之外,几乎没有哪位严肃人士会对它表示兴趣。1890年,一位名叫约翰·阿什顿的学者编纂了一部名为《动物血中的神奇生物》的著作,记载了130余种奇想生物。在序言中,他坦承自己的目的是“为了拯救一些被人遗忘的怪物,我撰写并编纂了这本书”,随着科学理性的探索之光照亮全球,轻信的时代已经结束,奇想的博物志是该从历史舞台上退场了。

退场:想象力的衰落

“毒蛇化鳖”——“特志之以备生物学家之研究焉”

“乡妇产蛇”——“因识之以供生理学家之参考焉”

“冤鬼索命”——“姑记之以俟灵魂学家之见教焉”

讽刺的浓烟从唇边喷出,隔着空气都可以听到作者内心发出不屑的哼声。这篇题为《中国的科学资料》的文章,是中国鲁迅最短小精悍的杂文之一。不满百字却轻易戮穿了一群披科学袈裟宣扬迷信的骗子的假面,可谓一矢中的。

从立意和笔法来看,这篇短文确实可堪典范。但将“毒蛇化鳖”与“乡妇产蛇”和“冤鬼索命”并列为同样的迷信,却大大低估了它背后蕴藏的深厚文化——“毒蛇化鳖”本来也可以在奇想博物志中占据一个重要辞条。它的雏形可以一直追溯到遥远的秦汉时代诞生的四大灵兽之一“玄武”。

耳食之言代表什么动物,耳食之言形容什么动物(14)

玄武。

玄武是四灵中惟一由两种真实生物龟和蛇合并一起组成的奇想生物。但这种组合有其渊源可考。根据陈器文的考证,玄武最早是天上星象,高悬夜空的北方七宿,就是玄武的本尊。《周礼·考工记》所谓“龟蛇四斿,以象营室”。把北方七宿中的室、壁两宿连成四方形即是龟壳,室、壁之北有螣蛇星,螣蛇与龟形合起来便是玄武龟蛇之象。而从龟蛇的生物形象来看,这两种生物确实有相似之处,东汉许慎的《说文》释龟时就写到“龟,旧也,外骨内肉也,从蛇,龟头与蛇同。”但后面的解释就进入奇想的领域了。“(龟)天地之性,广肩无雄。龟鳖之类,以蛇为雄”——龟只有雌一种性别,需要把蛇当成雄性才能交媾。这个奇异的想象影响两千年之久。张华的《博物志》在提到龟时,特意写道:

“龟类无雄,与蛇通气则孕,皆卵生。”

耳食之言代表什么动物,耳食之言形容什么动物(15)

汉代画像砖上的玄武。

之后,几乎所有的著作都在重复许慎《说文》对龟蛇相交的说法。以严谨客观和实地考察著称的中国传统医学著作

(今天看应该是博物学著作)

《本草纲目》虽然证实龟同样分有雌雄,以同类交尾的方式交媾,“或云大腰无雄者,谬也”。但它又传播了另一个由龟蛇相交变化来的奇异想象,即蛇可以化为鳖:

“鳖之三足者……腹有蛇纹者(是蛇化也),并有毒*人,不可食。”

蛇化为鳖的记载,最早见于南宋大儒朱震对易经卦象的解释:“为鳖者,离交巽也。巽位巳,巳为蛇,故蛇或化为鳖”元代贾铭的《饮食须知》在关于鳖的食用方法中提到鳖“夏天亦有蛇化者,食须慎之”,但没说它能毒*人,只说“妊妇食之,令子短项”。到了明代张继科的《卫生汇录》才提到鳖“腹有蛇纹者,俱*人”。等到《本草纲目》就演化为蛇化鳖能*人了。

不过这些蛇化鳖的说法都是学者记载的短短一条。真正出现传奇故事性的记载,则要等到晚清时代。在一本名为《庸盦笔记》的书中,讲到了一种风俗,买鳖时,“须以绳穿其尾,倒挂两时许试之”。如果是蛇变成的,就会顿时恢复原形。这种蛇变成的鳖被称为“蛇跌鳖”。记述者还讲述了一个故事。说上海一个卖鸡的人亲眼看到一只鳖从树上跌下,但首尾还是蛇的形状,是一只尚未完全化成形的蛇跌鳖。这只蛇跌鳖毒性之强,毒死了一笼鸡,这些毒死的鸡又毒死了偷吃它们的黄鼠狼和野猫。

蛇化为鳖的故事终于在清末成型,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撰写这则故事的薛福成,却是曾出使英法意比四国的清代官员,是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但他在自己的私人笔记中却恰恰记述的多是鲁迅讽刺的毒蛇化鳖、冤鬼索命之类的迷信之谈。但这也不过是强弩之末了。西洋科学的进入势不可挡。1906年,杜就田编译的《博物学大义》出版,中华博物学研究会编辑《博物学杂志》于1914年在上海出版。鲁迅所接受的,正是现代科学下的新式教育。以现代科学为基础的西洋博物学,也是他的爱好之一。在他早期的作品中,经常会引用现代博物学的理论去驳斥国人的种种迷信。毒蛇化鳖就像一股历史潜流在晚清刚刚掀起一个浪花,就被现代科学的礁石撞碎了。中国的奇想博物志,也随着蛇跌鳖在讽刺的浪花中粉碎而退场消逝。

那么那些奇幻的想象呢?它也会随之消逝吗?鲁迅或许仍然是个绝佳的例子。他固然指控这些奇异的幻想为迷信,理应铲除掘尽。但他自己又无法忘情于这些诡奇的想象。正是他,将张华的《博物志》从故纸堆中搜罗打捞出来,辑录成书,刊行于世。也是他,在晚年的回忆中,对儿时从《山海经》中看到的奇想怪物满怀温情的眷恋。他的散文集《野草》中那些梦境,虽然处处是凛然刺骨的黑暗隐喻,但却充满了难以遏制的想象力。

梦境,或许是奇想博物志在退场前最后的返场机会,它不再将想象涂抹成真实的模样,而是创造出一个个奇幻的梦,把它讲述给那些充满想象力的心灵。

作者:李夏恩

编辑:徐悦东 校对:薛京宁

上一页1234末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