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桥铺路,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一直都是一件积德的事儿。此前国家推行的公路“村村通”,已经让很多农民的出行,变得方便很多。
不过,农村公路依然有不少痛点存在,比如,在部分地区,农民走的依然是泥路,期盼已久的道路规划,始终未能延伸至该地区。而且,很多已经实现路面硬化的地区,却出现了道路损坏,无人修复的情况,一旦遇到雨雪天气,这样的路会变得更不好走。
其实,有路才有财,并非空穴来风。因为利润来自消费,而消费来自物资流通,而流通则取决于道路建设。因此,无论是资本下乡,支持乡村产业振兴,还是“南菜北运、西菜东运”这一民生工程的稳步实现,都需要使农村的道路,修得好、用得久且有人管。
为何很多农民会说,农村公路存在痛点的原因,重点还是在“钱”上?
目前国家财政为农村公路建设的拨款金额,已经达到了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然而,考虑到农村公路建设拨款,同样需要经历层层“剥洋葱”的过程。这便使得最终用于实际建设的钱,往往并不太足,甚至导致部分地区,为节省建设成本,选择不打路基、不铲平,直接在土路上铺水泥的情况。正因如此,很多实现硬化的农村公路,在铺好后的短短几年时间,便出现了破损的情况。
与此同时,据专业数据统计,2020年末,仅贵州地区,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已拥有家用汽车22.94辆。以点及广,农村地区的私家车保有量,已经非常庞大,目前仅三米宽的农村公路,很难再满足农民的现代通行,再加上部分道路已经损坏,进而给农民的通行,带来了更多不便。而无论道路扩宽,还是修复,都需要大量的“钱”来支撑。
总的来说,农村公路的痛点,不仅体现在部分地区,仍然没有道路规划,而有道路规划的,也在钱的层层剥离下,让农村公路的铺设质量堪忧。而且,随着生活条件的变好,农村公路过窄和损坏无人修的问题,已经影响了农民通行,而解决这一问题,同样需要大量的钱来支撑。因此,农村公路的问题,重点确实还在“钱”上。
修路政策有变,“钱”的问题,有望解决。
近期相关部门在对《关于增加农村公路防护经费的建议》的答复(以下简称《答复》)中,明确表示,中央车购税资金将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支持地方农村公路建设发展。通过这一措施可以看出,“以奖代补”对“直接拨款”的替代,既能保障农村“铺路钱”的实际利用率,又能通过“奖励与考核挂钩”的方式,确保农村公路有一个较好的质量,以及后期道路管护有资金支持。
除此以外,在上述《答复》中,国家明确表示,在测算奖补资金基数时将充分考虑区域差异和财政困难程度,对中西部地区以及脱贫地区给予倾斜支持。从这一措施中可以看出,接下来,对于中西部及其他贫困地区的道路硬化,国家将给予资金上的照顾。参考去年设定的“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500万公里左右”的发展纲要,到2035年,农民基本都能走上水泥路。
对于农村公路问题,农民应该注意什么?
对于农村公路的问题,农民需要注意两个事项,一个是村内部及村与村之间的主干路建设,由国家和当地相关部门共同筹资,农民个人出资部分主要体现在家门口与道路的连接处。另一个是多地已经展开了对农村街道的清理工作,私自乱占街道建设超长台阶、堆砌杂物或砌水泥堆占地的情况,都将被集中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