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北省丹江口市龙山镇耿家垭小学的孩子们,用毛巾、桌布、铲子、盘子等各种道具,模仿出《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戴红头巾的女孩》《吹泡泡的男孩》等作品。据学校的校长介绍,该校只有三十五名学生,百分之八十都是留守儿童,而学校也没有专职的美术教师,但是学生们的艺术活动一点都没落下——走秀、舞蹈、赏名画……虽然这只是一个规模及其小、教育资源尚不富足的乡镇小学,但却有许多值得其他学校学习和反思的地方。
首先,通过多媒体教学让孩子认识世界名画,拓宽了孩子的眼界。
在模仿世界名画的课堂上,老师使用电脑搜索出多幅世界名画,并投放在荧幕上。相比于某小县城学校要求每个家庭花五千多元给孩子买平板电脑,这才是多媒体教学的正确应用。多媒体课堂在全国各地的广泛普及,让没有条件亲身去到远方看世界的孩子们也能拥有不亚于大城市孩子的见识。而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更迭发展,3D、4D、VR、AR等技术的逐步推广与应用,也能进一步缩小不同发展条件地区的孩子们的眼界差距。
其次,因地制宜用普通物件模仿世界名画,有益于培养观察能力、创作能力和发散思维。
在课堂上,孩子们不仅要运用各种物件摆出画上的造型,而且也要对画中人物的妆容和神态进行模仿,这就需要他们对作品进行细致的观察,并与身边仅有的各种物品进行对应的连接与联想。而在这个过程中,为了进一步获得大家的青睐,他们的思维也更加发散,在模仿的过程中融入了许多自己对表情的独特见解,或是对服饰妆容稍加修改,形成一份独一无二的“二创作品”。
最后,寓教于乐解读美术作品,也将进一步增进孩子之间的沟通与情谊。
让孩子进行名画模仿对他们来说就是一个放松娱乐的过程,小女孩会让自己的好姐妹帮自己化妆并设计造型,她们便可以相互沟通交流自己的想法,也增进了相互之间的友谊。而通过这个过程,孩子们也加深了对作品的印象与兴趣,自己对于作品也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想法,也通过思考对作品的某一部分产生了疑惑。在这一基础上,老师再去对作品进行解读,更能让学生理解吸收。
这不由得让人想起如今大城市普遍陷入的“教育内卷”,电视剧《小舍得》中,家长们为了让孩子上补习班,在学校的音乐鉴赏课上相继把孩子接走,却又愿意花上万块钱给孩子报名机构开设的素质拓展教育课。试想,如果学校开设的素质拓展教育课形式足够丰富、足够吸引孩子,能让孩子真正收获知识从而获得家长们的认可,他们又何必去花那些“冤枉钱”参与“内卷”呢?
比起机构开设的那些以盈利为目的的填鸭式灌输,这种真正回归课堂的艺术实践,才是优秀且不畸形的艺术素拓教育。
文/陈晓安 (福建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