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新闻客户端12月13日讯(记者 申吉忠 摄影报道)12月12日,“栖霞砂大碗”技艺传承人孙德民在风雪中采集金砂红泥 。
孙德民说,每年大雪节气过后,他首先要到村东1公里以外的窑泥线采集金砂红泥,大约四五千斤。然后,将泥运到场坞堆放。赶在清明化冻后,进行晾晒。晾干之后,用石碾滚压,破碎,再用面箩筛出细面,即细泥。等到了五一,就开始制作碗坯。在上百天的时间里,需要制作出上万只大碗、中碗和小碗等各式各样的陶器。
烟台市级非遗项目“栖霞砂大碗”距今有370余年历史,它是用栖霞东山庄特有的金砂红泥烧制而成,表面粗糙,没有上釉,黑红或橘红的颜色,摸上去有沙粒似的手感,因此得名。
“砂大碗”是胶东地区特有的一种陶器餐具,人们常用砂大碗蒸虾酱、扣肉、咸鱼或咸菜、米饭。上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人们生活条件改善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这种有些“土气”的餐具渐渐淡出历史舞台。“砂大碗”堪称“泥与火的结晶”,纯手工工艺制作技艺濒临失传。近年来,由于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栖霞砂大碗”这种传统的餐具又重新回到百姓餐桌,许多市民念念不忘儿时的味道。
孙德民16岁开始跟随父亲做坯烧窑,至今从事烧制砂大碗这门手艺已经有44年历史了。已全面掌握选土、备料、踩泥、揉泥、打坯、晾晒、装窑、烧制等工序的制作技艺。2015年2月,孙德民从城里辞去工作,回到栖霞臧家庄镇东山庄村投资3万余元建起20平方米的“德民窑”。目前,孙德民在传统的“砂大碗”基础上,已经开发出以“栖霞砂大碗”为主,兼具锅、瓶、壶、盘、杯、葫芦等七大系列,以及黄泥、灰泥、黑泥、紫红泥4个色彩等100余个品种。
作为“砂大碗”第17代传人,也是烟台市非遗项目“栖霞砂大碗”代表性技艺传承人,今年60岁的孙德民说:“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将祖先留下来的瑰宝传承下去。 ”现在,孙德民正在筹划将“栖霞砂大碗”列入当地乡土教材,与有关部门联合开展“栖霞砂大碗”走进校园、走进青少年宫、走进社区等系列活动,努力传承保护传统技艺,使古老的“栖霞砂大碗”技艺重获生机。
责任编辑:赵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