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礼上不肯出门的新娘—-小元与莎莎的故事
这个故事,怎么说呢,与前面的几个案例相比,这个确实挺有代表性的,在故事里小元是个稍微有点大男子主义的自以为是的妈宝男,莎莎呢,却是个不善于表达自己需求的姑娘,矛盾在婚礼这一天集中爆发出来。婚礼现场说的好听点是中心合璧,难听点就是拼盘,一半中式一半西式,中式的红与西式的白组合在一起,因为妈妈认为要热闹婚礼现场应布置成中式的,而莎莎的梦想则是一个西式婚礼,穿着白色的婚纱宣誓组成家庭,最终和稀泥的小元就想出了中心合璧这样的解决方案。
就像贺顿说的,两个不同家庭的孩子走到一起,因为观念与生活习惯的不同磕磕碰碰是难免的,最后大家互相理解,皆大欢喜的完成了婚礼,一切很完美,但我总觉得缺少力度。
这本来是一个很好的话题,但是整个剧情可能就进行不了到30分钟,中间还夹杂着伴郎前女友闹婚礼的狗血剧情。
但为什么故事也还可以,人物智商也还在线,为什么就是看着不得劲呢?
看到这里,我发现根本原因是情节单薄,撑不起来编剧想要呈现的心理问题,很多情节都要靠作者脑补。比如要表达小元没有听莎莎的意见,就用小元带莎莎去看房子,跟他讲这里卧室有你喜欢的飘窗,那里是客厅可以放个大电视,还有一个就是拍婚纱照莎莎掉到水里发脾气说明知道我怕水等等,太单薄了,如果不是后面对话的解说,光凭这两个细节很难说明小元没有听莎莎的意见,也没有表达清楚莎莎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意见,还有最后莎莎说小元你太会说了我说不过你,我真心没有感觉到小元的善辩在哪里,人物的这些特质,以及由这些特质引发的矛盾其实需要剧情去烘托了,但是很遗憾,我没有看到这些剧情,这些矛盾与冲突只产生于心理师的台词里,最后问题的解决也很没有说服力。这可能就是被网友吐槽的剪辑乱的原因吧,但我觉得硬伤是剧情撑不起人物性格与矛盾的冲突点的。
说一个现实中的婆媳战争吧,我的闺蜜,很温和的一个女孩子,她老公也是一个高智商低情商的妈宝男,结婚的第一天就因为观念不同扛了一回。起因是杭州这边的风俗是新婚之夜不可以让其它人住新房的(不清楚是不是真的有这样的风俗),但是我闺蜜想让远道赶来送嫁的父母住家里,不想让他们住外面(他们在酒店办的婚礼所以结婚当晚是住酒店),我闺蜜认为这样不影响,所以跟未来婆婆杠了一回,后来我跟她说也许她们这里就是这样的风俗呢,闺蜜回答的话让我深思,她说她争的除了不想让父母受委屈以外(她父母认为住酒店是不把自己当家里人),还有以后她与她老公的二人小家庭的话语权,如果这一次让步了,以她婆婆的强势,以后想会插手的更多,这件事情是无解的,每个人都需要找到在婚姻与家庭里的相处之道,这个故事的后续,婆媳矛盾最激烈的一次是她婆婆打电话给《老娘舅》诉媳妇不孝(后续一繁列狗血的事件可有比电视还精彩),我不认为作为妻子、媳妇就应该“懂事、大度”委屈自己以求家庭和睦,但是我同样也不认为婆婆的控制欲就完全是错的,每个家庭在激烈的碰撞之后都会找到一个互相平衡的方法,没有对错,也没有最佳解决方案。
这一切其实都是值得大家一起来探讨的,如果做成电视剧,可能会把矛盾做的更集中与戏剧化一点,节奏再快一点。观众才会被吸引,然后沉浸其中,产生共鸣。上一遍文章,有人给我留言说我没有仔细看,所以只看了个囫囵,女心理师的案例需要沉浸其中才能看出它的好来,这也恰恰说明剧组在情节、节奏的把握上有问题,因为我自认为比大部份人看的都仔细,如果剧情不够吸引人,谁会沉浸式追剧?女心理师的这个案例呈现的瑕疵就在于铺垫太少,所以剧情发展的太生硬。
女心理师做了一些尝试,这些尝试还是值得肯定的,目前还没有弃剧,会继续追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