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当台球在各大酒吧盛行时,贵也成为了象牙台球的最致命缺点,为了获取象牙,光是在英国,一年就能*死一万多头大象来制作台球。
随着象牙的稀缺,台球价格也开始水涨船高,眼看着普通百姓就要玩不起。
为了降低成本,精明的制造商也开始寻觅新材料,来代替这日益稀缺的象牙。
“费蓝卡伦迪公司,全球最大的台球制造商,现慷慨提供一万美金,赠予发明象牙替代材料的人”。这就是1865年,《纽约时报》上一则悬赏广告。重金之下必有勇夫,约翰·海厄特也准备冲击这个大奖。
他虽只是一名印刷工人,但同时也是民间化学家,开始与弟弟在家中倒腾着实验。
约翰·海厄特(John Hyatt)
其实早在1851年,英国发明家帕克辛就曾将棉花进行硝化处理,并溶于乙醇和乙醚溶液后制得一种加热可塑型的新材料“帕克辛”。
但因造价昂贵和性质极其不稳定等缺陷,无法投入工业量产。
于是海厄特便沿着“帕克辛”的制作思路,在溶剂中多加了一味樟脑,硝化纤维就变成了一种柔韧性高、硬而不脆的新材料。
当时,海厄特也给这种新材料取了个非常贴切的名字“赛璐珞”(Celluloid),因为原料纤维素的名字便是Cellulose。
纤维素的硝化
但是当时的酒吧老板并不满意海厄特用赛璐珞制造的台球,因为在其还未完全改良时极易发生爆炸。
有的人甚至说:“只要球一相撞,店里的所有客人都会掏枪”,所以到最后海厄特也没有得到那一万美元赏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