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属于鲤形目鳅科,素有“水中人参”之称,其肉质清淡细嫩,是低脂肪、高蛋白的水产品,备受消费者青睐。泥鳅属底栖性鱼类,分布广,喜栖息于池塘、稻田等水底层淤泥中,具有适温性广、耐低氧、食性杂等特点。
慈姑为泽泻科慈姑属宿根性水生草本,单子叶植物,以地下膨大的球茎为经济产品,泰州里下河地区广为栽种。慈姑富含维生素B1、B2,增强肠胃的蠕动,增进食欲,保持良好的消化,具有较高的实用和药效价值。
结合慈姑生长需水量大,栽植后田间不缺水等特点,近年来,利用水田种慈姑套养泥鳅的养殖模式正在兴盛。一般年均每667m2可收获慈姑1000kg、商品泥鳅250kg以上。
1 “慈姑—泥鳅”种养结合模式生物学互补特性泥鳅喜欢栖息于静水的底层,常出没于湖泊、池塘、沟渠和水田底部富有植物碎屑的淤泥表层,对环境适应力强。由于泥鳅忍耐低溶氧的能力远远高于一般鱼类,故离水后存活时间较长。泥鳅多在晚上出来捕食浮游生物、水生昆虫、甲壳动物、水生高等植物碎屑以及藻类等,有时亦摄取水底腐植质或泥渣。
泥鳅喜阴怕阳,是底层温水性鱼类,特别在炎热的夏日,当水温上升到30℃以上时,泥鳅的食欲将明显下降,这势必将影响泥鳅的正常生长,当我们采用泥鳅与慈姑共作的养殖模式,将实现互补的效应,慈姑在平均气温25-28℃时,5d左右长出一片新叶,生长繁殖快,可以为泥鳅提供很好的降温避暑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