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平衡论,什么是认知平衡论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1-07 02:26:43

认为,人生有两大难题:放下名利 超然生死。人若放下名利可以小自在,超然生死可得大自在。古人说“透得名利关,方是小休歇;透得生死关,方是大休歇。”人生÷宇宙=无,名利×生死=空,自我÷贪欲=苦;明了生死 看透名利→就是明白人。名利是中考,生死是大考。明白了生存与名利的关系,其他事都是小事;通过了名利和生死两场考试,才是合格的人生。人之最怕,莫过于失去名利、失去生命,一旦明白反正要死,也就没那么多“怕”字了。人生除死无大事,超然了名利,参透了生死,执著自化,进而就到达涅槃无我境界。

扩展阅读:

人有两个永恒的问号:活着如何活?死后去哪里?活着求生存 求名利,死后肉身还地球,灵魂回宇宙,如此而已。大彻无非名利,大悟莫过生死。人固有一死,就看你怎么想。道士求羽化成仙,僧人求脱离六道轮回,基督徒求上天堂。惠施说人是“方生方死”,庄子说人只是“白驹过隙”。人生仅芸芸众生之一生,地球仅为众生提供一个平台,生死轮回,有借有还,你得到的,终将失去。造化的一切终归造化所有,自然的东西总归回归自然。贪生不必畏死,爱生不必苟生,大德自有高寿。众生平等,大家来地球上都是一次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而已。生命虽如白驹过隙,但回归到原子就与天地同寿,回归到玄子就与宇宙同寿。

宗教一大好处是对死有一个“形而上”的解释,让人面临死神时有一个好的体验,以虚化和转移人对死亡的恐惧。放下名利 明白生死→你既成佛。所谓天堂地狱不过是临终感觉而已,死后成佛成仙,临死一念之间,死亡也许如同黎明前的黑暗。人恐惧死亡对自身求名求利行为是一种约束,人如能常想到死亡,就会悟到求存求活才是根本,对生存反而有好处。人对死的恐惧应当是死的过程,而不是死亡本身。因为人有感觉的时候,还没有死亡,死亡的时候,已不知恐惧了。贪生不用怕死,健康在于平衡;千古都归黄土,死生无须恐惊。对于临终之人,最需精神关怀,安乐地死去就等于把灵魂定格在天堂。

人可以为生存而求生求存,但不可为名利而求名求利。人所有烦恼皆源自:剩余智慧 求名求利。凡做过人的,下辈子都不想再做人,譬如信佛的求成佛,信道的求成仙,信耶稣的求上天堂。凡思想多的,最终都不愿多讲话,譬如孔子“予欲无言”,老子“知者不言”,佛陀“拈花一笑”。王阳明临终“此心光明,亦复何言?”马克思干脆来一句:“滚开,没说够的傻瓜才有遗言!”一个人一辈子,一次生一次死;一太阳一月亮,一轮回一甲子。当初呱呱大哭不肯来,却不得不来人间;最后依依难舍不肯回,又不得不回天上。人一生就在这一来一回之间或修行或折腾。哭着生只是本能,笑着死还需修行。

如何处理好生存与名利关系是人的基本问题。破了生死,破了利害,其余自破。人类在生死问题上与众生没有本质区别,唯人类会为求名求利而死,而其它生命只为求存求活而活。人为财死,人之道;鸟为食亡,天之道。人怕死只是本能,不怕死才是境界。原则:求生存不必怕死,求名利不可作死。本论反对人类为求名求利而不顾求存求活——要名要利不要命的行为。死不分轻重,谁都不愿死,为生存而不怕死是不得已,为名利而去送死轻于鸿毛,只有为了种群生存而不怕死才重于泰山。其实,人第一要想到的就是随时会死,第二才考虑死之前该做点什么。余生但求:活得自在 死得心安,放下即自在,无求可心安。

贪生怕死是人的本能,是最大的人权,但在生存斗争中,愈怕死,生的机会反而愈小,只有勇于拼命才能保命,只有不怕死才有可能置于死地而后生。生与死同根,贪生不必畏死。有生必有死,有死才有生,超然于生死,反而能生存。怕苦比吃苦更可怕,怕病比生病更可怕,怕死比真死更可怕,总之怕啥比啥本身更可怕。不过利令智昏的人们,往往为贪名利而不怕死,为名利而送命,把输赢看得比性命还重要,为名利得失糊里糊涂地失去生命。殊不知——输了是土,赢了是土,想想当年,齐秦汉楚;失之若何,得之若何,看看当下,苍蝇老虎。

人的*是导致人非自然死亡的重要原因,多“断舍离”点“名利情 权钱色”, 更有利于生存。个人的死亡概率与其*强度成正比,实际寿命与名利环境成反比,*愈强,寿命愈短,凡纵欲者,命都不长。看人不光看怎么个活法,更要看他怎么个死法。为求名求利而死叫死不足惜,为求存求活而死叫死得其所。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曾子这句话的前提是——此“人”将死之时须幡然醒悟,超然生死、放下名利。事事若以死为参照,还有什么事放不下?自强不息再强,终究还是要息;厚德载物再多,总归要回万物。

人有一大病:既作死 又怕死。贪占有、贪争斗、贪显摆…叫作死。凡贪争斗、贪占有者,寿命都不会长,贪显摆的危害更不可忽视。不但“权、钱、色”等引诱别人贪欲的东西不可显摆,而且“贤、德、能”等阻碍别人贪欲的东西也不能显摆!贪争斗、贪占有会送命,贪显摆、贪炫耀同样会带来*身之祸。作死是有悖天道,怕死是不明天道。作不作由人,死不死听天,所以做人——不用怕死,最怕作死。切记:无欲者刚,纵欲者亡,不贪为宝,不显为安。

人在生的过程中有很多致死的因素,在自然状态下,人与其它生命一样都充满着自然选择和生存斗争,而求名求利却是人类特有的一个重要“死”因。 “当然我”一门心思求名求利而不顾求存求活,给死亡时点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实际寿命往往很难能达到本来的自然寿命。孔子说“仁者寿”,这“仁”就是平衡,仁者因为平衡,所以不忧且寿。人生保持简朴 清静 寡欲 有序…生活方式,专心致志地求存求活,有助于走完自然寿命过程。红楼梦有一曲《好了歌》: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这“了”便是放下名利、明白生死,“好”便是心态平衡。

孟子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可理解为——人在忧患中时时在求存求活,人体会与环境保持自然平衡,内在适应能力不断增加,在环境变化时仍能成功生存。相反,人在安乐中时时在求名求利,置求存求活于不顾,渐渐远离朴,心理和生理趋于不平衡,适应机能下降,在环境变化时不能适应而先淘汰出局。难,才是生存的常态;易,你反到要小心了。生于忧患也是一种自然选择、适者生存。司马迁的“人穷则反本”,是说人在走投无路的时候,就会返回到生存的根本上来。置之死地而后生,这既是兵家的妙计,更是我辈修心的良策,还是治疗心病的良药,犹如凤凰涅槃重生。人生除死无大事,连死都不怕,还有什么好怕?宗教常以死来教人内心平衡,明了了生老病死,还有什么放不下?

扩展阅读

什么是平衡论,什么是认知平衡论(1)

易经 老庄=三玄,大乘 三玄≈禅宗,儒学 禅学≈心学;相对论×进化论×系统论×易老庄×道儒禅≈一般平衡论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