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内脏一类的食物爱的人特别爱,不爱的人一点都不会碰。
最近看了英国作家扶霞·邓洛普的《鱼翅与花椒》,讲述的是她对中国一些食材从排斥到上头的过程,这其中就包含了肥肠。
上世纪九十年代,扶霞来到四川大学学习,在这里她见识到了许多从来没见过的食材——兔头、皮蛋、大肠……作为一名外国人,一开始她对这些食物简直难以理解,第一口的尝试也是从喝酒壮了胆开始,结果这一口就上了头。此后她一发不可收地研究川菜,并彻底爱上了中国菜。
《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曾说:江油是全世界肥肠的故乡,中国最好吃的肥肠在江油。
江油人的清晨就是从一碗红烧肥肠开始的。
蘸水肥肠、芋儿肥肠、豆花肥肠、血旺肥肠……一根大肠可以有许多种做法。
地域美食的盛行总是和地势、气候分不开的。江油北部地区多高山,村民时常需要上山去从事砍柴、伐木、烧炭、采药、打猎等重体力劳动。改革开放以前,农村经济十分落后,村民普遍买不起肉,为了补充体力,村民便把猪大肠等下水料买来加工,这样做一是可以补充脂肪和蛋白质,以弥补重体力劳动的热量消耗;二是猪下水的价钱比较便宜,用红烧的方法烹调后肥肠的味道偏辛辣,吃了可以抵御山中的寒湿之气。
据说李白儿时在江油生活时曾题诗:“李白读书匡山上,忽然一阵肥肠香。读书台高千千尺,不及老妪送肥肠。”
很多人不吃肥肠主要还是想到肠子的作用,以及里面肥嘟嘟的油让人望而却步,甚至有些人连鸭肠鹅肠都不吃,但是爱吃肥肠的人把一块吸满汤汁的肥肠放进嘴里爆浆的那一刹那,就叫做满足。